一双明亮的眼睛
(2010-05-24 15:49:24)
标签:
记者的眼睛集子港语火眼金睛司汉科杂谈 |
分类: 汉科杂谈 |
一双明亮的眼睛
《记者的眼睛》序
贾宏图
记者的眼睛是火眼金睛,记者的眼睛里闪着刚毅,记者的眼睛里透着柔情。这是我读了司汉科的文集《记者的眼睛》的突出感受。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公。”司汉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他目光如炬,明辨是非,敢于仗义执言,歌颂光明,鞭笞黑暗。恶势力的威胁,说情者的巧舌如簧,都奈何他不得。请看书中的《伊春酒霸,砍你没商量》、《谁为工人的生命负责》、《48位老人状告镇政府》、《富民村非法卖地400亩》,都是司汉科战斗的檄文,每篇文章的发出都历经曲折。
当记者要当得有骨气、有志气。
如果记者成了专门讨好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御用文人,那就和三陪小姐没有什么区别了。司汉科也有这样的奇妙经历:他和几个同行为某单位写稿,这单位雇小姐陪他们跳舞。过后这单位先给小姐发“红包”,然后再给记者发“红包”。在他们看来,记者和小姐一样都是被雇用的。不知我们这些吃记者饭的心里啥“举目方知宇宙宽。”当记者的就要高瞻远瞩,纵览全局,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司汉科却要站在全省最高层位置上,发出了《马铃薯大省缘何做不了大文章》、《木材大省家具如何打》的呼声,他不断地思考我省如何发展优质羊、如何防止生猪生产下滑、如何保护湿地、如何打好绿色食品牌这些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不能说这些文章做得如何深如何好,但及时地、经常地、不懈地提出问题,就难能可贵了。
不思考问题、不研究问题、不报道问题的记者,很难有什么出息。司汉科的进步,是因为他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乐。
记者是社会的良知,他们深情地关注着社会人生,呼唤着真理和真情。司汉科的目光里总是充满着温情和真诚,他特别关心下层的生活,同情小人物的命运,他赞扬“韩文夫妇自办再就业信息一条街”,他忧心“新学期,农村孩子还念得起书吗”,他欣喜“西南村小蘑菇形成大气候”,他叫好“科技黑板支到农民炕头上”。他活跃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乡间地头,他的稿子总是来自基层。他立志要做老百姓的代言人。这应该是每一个年轻记者的追求。特别值得借鉴的,是他朴实得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文风。没有套话,没有港语,没有自己也不明白的新名词,都是平白如水的词语,读起来却有一股来自生活的韵味。那篇《的哥的故事》,像一篇说。不信,你读一读。改进文风也应该是党报改革的重要内容。
眼睛的明亮是知识和经验的营养。我十分看重司汉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与刻苦学习相伴随。他是北大荒的转业官兵的后代,高中毕业后回农场当了4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然后开始攻读大专、大学,一直到获得研究生的学历,而且英语和文学理论水平都是出类拔萃的。这其中的甘苦是可想而知的。到报社工作后,他边干边学,勤奋敬业,8年写了900篇稿子,这本集子便是他学习劳动的结晶。
不倦的学习是我们永恒的动力。让我们把自己的火眼金睛擦亮。
转:http://www.du8.com/readfree/14/04055/3.html
在网上闲溜达,一下子找到了2002年我出版《记者的眼睛》时,时任我们社长的宏图老师给我的集子写的序,感慨很多,想到这么多年来,我当记者敢冲敢打的性格,不知是对了还是不对?
这么多年,在网上也没转,现在记者不当了,转了吧。
怎么说呢,《记者的眼睛》尽管是8年前的作品,现在读起来也不过时,我当时出版这样的书是有原则的,应景之作,歌德之作,经不起考验之作不收录本集。我每年都有两本剪报,这样下来,这么多年,约有30多本剪报,呵呵,那天我翻了翻,有些文章确实不错,比如这次发的内参《大手笔、科学规划大五大连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032dd0100cosz.html
刚刚被评为《黑龙江新闻》一等奖。《记者的眼睛》是我第一个新闻作品集,不管将来发表过多么轰动的文章,也不会再出第二本这样的作品集。好的东西永远只会有一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