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联想海外杨元庆妥协进攻并购 |
最近11月初《中国企业家》的封面话题是联想,我和一个同事采访了十几个联想人士、分析评论人士,采访录音大概十几万字,话题的重点是联想的“洋插队”。听到杨元庆指着自己增加的白发说“心得都写在这上面”,听柳传志说“对我,对所有人都是一个难题”,听到陈绍鹏讲述自己并购第一年的痛苦生涯,听一个联想离职高管讲述自己知难而退,发现,跨国并购、文化冲突从字面落到现实,是如此冰冷,如何残酷,也如此具有想象力。
9月初,大连达沃斯论坛之外,大连一家顶级会所内,十几个中国顶尖企业家围桌而座,杨元庆成为话题的中心,如何管理洋人,以及如何向世界输出中国管理,成为讨论的一个重点。对杨元庆而言,面临很多棘手难题,“妥协”和“进攻”成为两个关键词汇,在国外,要想联想+IBM进行一个好的融合,就必须妥协。但是,光有妥协,远远不够,还要坚持与斗争,用业绩说话。
1、“妥协”与“进攻”,这是一个平衡,如果说杨元庆可以给其他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海外并购经验的话,那就是平衡能力。
2、这种平衡的背后,是联想制定的稳定过渡战略,这种求稳的策略使的联想度过了几次大的波动。回顾联想并购IBM PC这三年,有几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换掉IBM的CEO沃德,第二次是裁员,第三次是把品牌从IBM更新为Lenovo。
杨元庆也说:我觉得标志交易或者并购的成功与否,首先要根据并购之前的预期进行衡量。实际上,在并购之前我们做过三年的财务模型预期,包括预期会达到的营业额、利润、现金流、股东回报、大概会产生哪些协同效应等等。可以讲,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都是达到当初的预期,只是每一个指标的轨迹不太一样。到第三年的结果,可以说营业额超过我们的预期,利润符合我们的预期,现金流超过我们的预期,现在没有什么生存之忧,现金流断了是最可怕的情况。但是实际上从并购以来每年都是净现金流,现在我们手头快有15亿美金的现金在手上。
3、相对于明基、TCL的受挫,联想并购IBM PC得以稳步发展,股价从以前的3块升到现在的8块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不同。杨元庆对此有总结,第一,“我们选择对了并购的对象。IBM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这是我们品牌拓展时很好的台阶。而且我们可以拥有它ThinkPad这个牌子,完整接收了它的研发团队。而且它大客户的基础是非常稳固的。惟一的不好就是它不会赚钱,但是正好我们会做PC。”
第二,“并购对象再好,你自己没有实力也不行。联想过去在中国的打拼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有很强的管理团队,很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些比较容易和西方的公司对接,大家有很多共同的管理语言,甚至我们在业务模式方面是领先的。这整合起来就容易得多。”
第三,“对整合要进行很好的规划和设计,要知道自己的弱项是什么。比如说你要定位是国际化公司的话,就不是空穴来风,我们作了一整套的设计,包括引进外国的投资人,投资人引进以后,改造董事会,请美国CEO……整合的步骤从稳定、变革到扩张,这些都是设计好的。”
4、客观地讲,联想现在的确是“首战高捷”(柳传志的总结),但是,在“攘内”之后,联想势必要面临更为激烈的海外竞争,而联想的关系型、交易型客户模式,也需要打磨时间,目前并非完美状态。联想中国和联想海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式管理和美式管理,这种碰撞仍在继续,妥协与进攻也在继续,在三年的今天,联想的海外大战幕布才刚刚开启!
相关文章:《快品牌》姊妹版出炉:鱼向反方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