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绿色品牌生存环保凶险 |
化绿为金正在成为新的趋势。不少人在中国被污染的天空、伤痕累累的土地、倍受摧残的河流中发现了新的商业机会。
但是,以上种种“绿色机遇”并不止意味着新的黄金机会,它的背后也有着更为凶险的商业逻辑。对中国企业而言,如果缺乏相应的理念和应对,“绿色危机”也会应运而来。
凶险之一是“绿色壁垒”。世贸组织各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正在有效地推动中国出口企业全面开展有关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
6月份,中国不少家居建材零售商都遭遇到“印笳木”质疑。这源于绿色和平在今年4月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在中国的家居建材零售商都在销售由濒危树种加工而来的木地板,其中包括来自新几内亚岛的印茄木、缅甸的柚木、亚马逊的纤皮玉蕊和非洲的沙比利。这些地区非法采伐非常普遍。中国家居建材市场上销售的许多木材产品中,有相当数量的材种来自非法和破坏性采伐严重的国家,部分木材供给国的非法采伐比例甚至高达80%。
凶险之二是绿色正成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在这种“绿色”规则下,注重生态环保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更好立足于世。《商业周刊》就对像联合利华这样的企业做出警告:“随着全球环保法规日趋严格,联合利华公司必须加大对绿色科技的研发力度,否则它在食品包装、香皂及其他商品上的优势地位将岌岌可危。”
在中国,跨国公司甚至被要求成为“绿色”标杆,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正在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则表示:企业社会责任正成为跨国公司的必修课,政府鼓励外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这将成为新时期吸引外商的标准,很多跨国公司问题出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经济利益要和社会责任取得平衡。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的决定权正从公司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绿色消费正成为一股决定性的力量。也许现在这种力量还在萌芽,但是消费者正在觉醒,同时,在类似像戈尔、绿色和平组织等的推进下,环保、无毒、可回收、节能等概念正成为公司产品的另一需求点。
在这种背景下,惟绿色品牌生存,并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