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原《财经时报》记者熊川涉嫌敲诈橡果国际”案在朝阳法院开庭。
尽管此前一直广受关注,现场的一些情况仍让人惊讶:熊川当庭认罪,但他的辩护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兰亭认为,熊川的过错在于没有拒绝橡果国际的“好处费”,而橡果国际在报案后还主动给记者送钱,涉嫌设套陷害。
这一系列事情都是因品牌声誉而起,那么,从品牌声誉的角度来看,也有诸多启发,甚至可以看作是另一版本的“郭台铭起诉第一财经日报案”。值得引以为鉴的是,这是一个几方都输的局面:
1、从橡果国际的角度看,如果许兰亭所说的“涉嫌设套陷害”成立,那么,橡果将会面临更为广泛的品牌质疑。5月3日,橡果国际登陆纽交所,对一个即将成为公众公司的公司而言,却采取非正当的“江湖”做派,的确令人生疑。
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有媒体报道:对于两被告辩护律师“为何报案后还要给钱”的提问,蒋宇飞(橡果国际企划部总经理)无法自圆其说,证词前后矛盾,旁听席上曾因此出现两次嘘声。不管是对公司,还是个人,诚实永远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橡果要为自己的“诚实”打个问号。
最关键的是,橡果似乎对当下的传播认知环境缺乏认知,在这种互联网“扁平的世界”里,公众的意识、参与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捂”的策略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2、从当事人熊川的角度看,个人品牌遭受到了巨大损害。现在已经接近30岁的熊川,应该是作为媒体记者的黄金年龄,此事一出,职业生涯肯定大受影响。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次“行为不当”,熊川自己也说,拿钱的想法总是不对的。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如何不成为利益相关者,也是一记警钟。
3、对财经时报而言,也存在品牌伤害。同时,出现这样的公众事件,却缺乏公开的回应与反馈,感觉遗憾。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这一句品牌拷问,都会继续拷问以上的关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