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品牌非主流观察 |
英特尔抛弃了intel inside,却似乎迷失在intel outside中
9月5日,英特尔本周二宣布通过解雇、人员耗损和出售业绩不佳的部门裁员1.05万人,占员工总人数的10%左右,预计将于明年中期完成。一石击起千层浪,裁员事件让人们对创新巨人英特尔有了诸多猜测。
在裁员幕后,英特尔的真正敌人是谁?是AMD等竞争对手吗,还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对英特尔这种公司而言,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是老公司的创新难题:创新的惰性。在欧德宁写给“致全体员工的信”中,开头就提到了这种内部危机:“我们进行效率分析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决策过程的缓慢和没有效率,而这个问题大多产生于我们太多的经理决策层面。同样这也是一个令人感到痛苦的决定,因为所有这些即将离开的经理也是我们的同事和朋友,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内部调整机会,使得在公司内部另行安排他们的工作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创新的惰性是所有那些老牌创新公司的致命难题,9月期的数字商业时代封面就是在做“创新的惰性”话题,因此,与其说英特尔是在向惠普学裁员,不如说它在向惠普学习反击惰性:
1、惰性是英特尔无法逃避的魔咒。在创新管理学者摩尔看来,惰性是创新的隐性伴侣。比如,在市场早期阶段能够很好服务于公司的产品创新技能,到了需要新的流程管理和营销技能的同质化时期就失效了。但是,管理者调整方向的努力会遭到成功所引发的惰性的阻挠。企业越靠近生命周期的后期,企业越是成功,就越容易返回以前的老路。最明显的表现是,英特尔对新技术的迟钝和麻木。
2、英特尔需要找到自己的惰性之源。从本质上讲,英特尔进入的是一个创新衰退期,也就是进入增长放缓、同质化增加的时期,那些破坏性创新、应用创新、产品创新就会失去作用,因为它们增加的竞争优势抵不上所消耗的资源。英特尔需要新的革命性创新,遗憾的是,这股革命性力量似乎不太清晰。
4、在反击惰性中,裁员应该是最常见的策略,它不仅可以给组织架构带来重组的效率,更可以激发组织的危机感。
5、但是,裁员并不是反惰性的本质,也就是说,仅靠裁员并不能解决惰性难题。在裁员之后,英特尔如何在组织架构、领导人、企业文化、创新激励等内部管理上发动一系列变革,值得期待。
6、效率决定一切。很幸运,在欧德宁的裁员计划中,多次提到效率。事实上,这也是惠普CEO马克·赫德的反惰性经验:追求生产率,而不是追求差异化。因为,不能激发顾客购买偏好的差异化其实是一项负债。
7、英特尔的企业文化其实对惰性有着刻骨的仇恨。最著名的就是那句“惟偏执狂才能生存”,葛鲁夫所强调的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危机意识,英特尔这次史上最大的裁员行动也表明,这么强的反惰高手也倒在惰性手下,英特尔遭遇到的惰性之魔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在裁员之后,英特尔的路还很长。
前一篇:探访Google中国新办公室
后一篇:西湖的风是很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