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游戏规则”,这是《蓝海战略》作者W·钱·金经常讲的一句话。身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波士顿咨询集团布鲁斯·D.亨德森战略和国际管理教席教授,钱·金现在奔波于全球布道“蓝海”。
新商业、新挑战
钱·金: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技术更新以及信息传播的加快使得市场的地区界限不断减少和消失,从而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多产业中,供给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的速度,企业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利润率降低、市场萎缩等问题和挑战。
钱·金:请注意,蓝海战略的分析单元不是“公司”,而是“战略行动”。我们的研究表明,没有长盛不衰的产业,也没有永葆卓越的企业,而新的利润与增长空间,往往是由杰出的战略行动开启的。这些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规律,就是蓝海战略。在这方面,《蓝海战略》一书介绍了很多经典案例。
金错刀:分众总裁江南春曾经说过,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三个词汇:第一个词汇叫怀疑,第二个词语叫颠覆,第三个词语叫做洞察。你是否同意?有什么建议?
钱·金:创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就是熊彼德学派所描述的随机的创新。这类创新在产业的更新和企业的成长上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它的前提是天才和灵感,因此具有偶然性、随机性、不可复制性。另一类创新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创新学派的创新方法,企业可以通过掌握开创蓝海的规律,系统地进行创新。
钱·金:创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就是熊彼德学派所描述的随机的创新。这类创新在产业的更新和企业的成长上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它的前提是天才和灵感,因此具有偶然性、随机性、不可复制性。另一类创新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创新学派的创新方法,企业可以通过掌握开创蓝海的规律,系统地进行创新。
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我们专门谈到了领导力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引爆点领导法”谈的就是企业领袖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克服企业组织在认知、员工动力、组织政治等方面的障碍,以实现战略转变。
谁能发现中国蓝海
钱·金:我已经说过,蓝海战略所针对的是杰出的战略行动,而不是哪家公司。《蓝海战略》一书的相关研究、撰写与检验历时15年,其间我们主要以欧美的案例为实证基础。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市场蓬勃兴起,很多企业也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观察和分析中国企业在这一系列进程中的战略行动,是我们在现期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中国的发言人和负责人吉宓博士,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钱·金:由于亚洲国家多属后发展型国家,亚洲企业出于“赶超”心态,往往注重学习和模仿。但是以亚洲企业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按照既定的规则随着西方企业起舞,很难脱颖而出。亚洲企业所要做的,首先是摆脱一味比照、模仿的思维定式。蓝海战略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引导企业走出常规的思维方式,使得创新不仅仅是由奇思妙想促成的结果,而成为一个系统的、可执行的过程。
蓝海创新的误区
金错刀:“蓝海战略”现在也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企业CEO最常讲的词汇,在你看来,对中国企业火热的蓝海实践,你有什么提醒的地方?
钱·金:企业首先需要认识到,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企业还应认识到,蓝海战略要求企业协调全系统的活动,价值创新不仅仅是在产品的层面上,而应该贯穿于产品、流程、人员等各个环节中。
钱·金: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打破“差异化”与“成本领先”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想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企业必须从剔除和减少着手。那些企业竞争中所注重而并不为买方大众提供杰出效用的元素,就应该剔除或减少投入,以大大降低成本。只有在此基础上增加和创造,企业才能走上一条区别于传统“差异化”战略的蓝海之路。
钱·金:在开创蓝海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有些人简单地把一切新产品、新技术当成蓝海。而实际上,新产品可能只是红海产品的延伸,技术创新可能无法开启市场。只有以价值创新为基石,跨越现有市场边界,将竞争元素重新筛选组合,才有可能开创获利性增长的蓝海空间。(《数字商业时代》)
前一篇:曹国伟需要开启战略新蓝海
后一篇:长虹营销徐静蕾的“人气”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