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躬耕在今襄阳隆中!

(2018-02-22 14:45:22)
标签:

历史

躬耕

隆中

三国

诸葛亮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目前有隆中说和卧龙岗说两种说法,但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是毫无争议的史实。

http://s7/mw690/001x5zsAzy7inb0O80m06&690

最早提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的是南北朝刘宋著名历史学家裴松之。他在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作注时引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郡邓县,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将“亮家”与“躬耕地”联系起来的史书记载,证明在裴注《三国志》中,躬耕地就是亮家,就在距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除此之外,从西晋到现代有大量的历史记载都证明了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历史证据链。

古代最早关于隆中的记载出自西晋的《蜀记》,此后历代都有史书记载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或刘备三顾地。

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

“卧龙岗说”提出一种谬论:西晋《蜀记》里的隆中在于沔之阳”即汉江北岸。这其实是断章取义,曲解古文。《蜀记》于沔之阳”之后的一句话是“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这其实是指刘弘受天子之命,在汉江北岸平定叛乱。但参观诸葛亮故居并非受天子之命,因此必须和前一句话断句为两句。因此“于沔之阳”并非指“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北魏《水经注》在介绍襄阳隆中诸葛亮家宅时,明确指出“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可见是刘弘镇守襄阳时去的隆中。唐《晋书》《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晋书》李兴去刘弘府时,刘弘正镇守襄阳。而且羊叔子碣是为纪念晋初大将羊祜镇守襄阳时,施行仁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典故而立。很显然与其一同立的诸葛亮碑也只能是在襄阳。所以刘弘去的是汉江南岸的当时襄阳隆中无疑。

此后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地理学家,他以学风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而著称。他在《水经注》中“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沔水又东襄阳县北

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南北朝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恒祕信中说: 每定省(襄阳)舅家,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显然隆中是在襄阳的西边。

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唐李善为《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宅,是刘备三顾处。

李瀚《蒙求集注》云“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勿复言。及称尊位,以亮为丞相。汉晋春秋曰亮家南阳邓县,襄阳城西号曰隆中。”

唐孙樵《刻诸葛武侯碑阴文》说“武侯之贤,宁靡筹其不可也,盖激备隆中天下托,不欲曲肱安终儿女子手將驱驰死备志耶……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北宋任渊撰《山谷内集诗注》:“《蜀志•诸葛亮传》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隆中”

北宋王洙撰《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北宋庄绰撰《鸡肋编》内容系考证古义,记叙轶事遗闻。本书是宋人史料笔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内容翔实,其资料价值一向为人们所公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价值可与周密之《齐东野语》相比拟。书中所记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多可供史家研究,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所记各地习俗,异闻琐事,亦可资参考。其中有今州城(襄阳)在岘、万两山之间,刘景升墓在城中,盖非古所治也。岘山在东,上有羊叔子庙。万山在西,元凯祠在焉。去三顾门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栏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过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乐,相传躬耕歌梁甫吟于此。万山又名小岘或曰西岘。故子美诗云“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金李俊民撰《庄靖集》记载“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二十里。

宋陈亮《龙洲集》有《诸葛亮》“初,孔明之游学也。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往往务精熟,孔明独观其大略。及耕隆中,而庞德公在焉,司马德操兄事庞公。孔明毎至庞公家,独拜庞公床下......”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该书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

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

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郑樵编的《通志》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

南宋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乐自许。”“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南宋沈枢《通鉴总类》“十二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

南宋钱时撰《两汉笔记》”十二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南宋朱熹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南宋王应麟撰《玉海》汉诸葛亮宅:文选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汉昭烈三顾处。水经沔水东径隆中注歴。孔明旧宅北刘季和镇襄阳命李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鼔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五年习凿齿又为宅铭。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孔明宅。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在明代襄阳襄简王强占隆中做为陵寝,前后与朝庭的奏章往来却充分证明隆中是躬耕地。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可见明代朝庭认可隆中为“武侯草庐故址”!此后不久,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见隆中之外的“亮庙”不过是“异端淫祠”而已!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明嘉靖四年监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进士郑杰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庐碑”,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字,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

《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由黄淮、杨士奇编撰《历代名臣奏议》有“诸葛亮奋于隆中”“诸葛亮隆中一野叟耳,遇先主而起。”“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后主禅生于荆州。按章武三年癸卯太子禅即位,年十七,则知为丁亥年生,正侯出隆中之岁也。”

明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明魏显国《历代相臣传•诸葛亮》“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时伟按,博望烧屯事,陈寿志原载建安十一年以前,而三顾隆中则十二年事也。”“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侯居隆中时,有客至……”

明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一世人龙如孔明者,方且高卧隆中,抱膝长呤。”

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明程敏政弘治《休宁志》有<</span>龙湾诗集序>云:“予曰孔明先世琅邪诸人也。唯姓葛,以葛之为族者多也。史遂系其地以表其姓,于是有诸葛氏。则知地以人而重,非地之能重乎人也。又孔明草庐在汉上之隆中,未闻以龙易隆也。孔明不得久卧隆中者,非隆中之能病孔明、恨孔明之轻去隆中耳。”

明戴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林光字缉熙,东莞人……升襄府左长史,正德丙寅奏祠诸葛亮于隆中故址。

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访于徳操: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先主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谥忠武: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寓居南阳隆中”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清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清朱轼《历代名臣传•诸葛亮传》:“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益夫,隆中一对先荆后益确有成算于胸中。”

清章陶《季汉书.诸葛亮列》“元卒,亮遂家于南阳邓县之隆中。”

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清尹于皇《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赐金鈇钺曲盖羽葆武乡忠武侯诸葛亮传》“亮字孔明…家于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清张江《历代名臣传》之《诸葛亮列传》“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躬耕陇亩”。

清汤成烈《季汉书》之《诸葛丞相列传》“元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

清雍正三年傅泽洪、郑元庆编辑的水利史资料书《行水金鉴》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水经郦注:今襄阳县西三十里隆中山是也。”

清雍正沈宗敬等奉敕编辑《御定骈字类编》隆中蜀志诸葛亮传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http://s5/mw690/001x5zsAzy7inb5vq7ie4&690

古代南阳历代地方志都承认诸葛亮躬耕地是今天的襄阳隆中。

明嘉靖《邓州志》是明朝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的。该志书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该志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明确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新野县仅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

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在介绍时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时说: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幼与颍川徐庶元直及石广元、孟公威游学……”“忠武侯丁汉之季,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扶日当空,志靖九围,俾之混同,再表出师,有䖍秉钺火德……“当汉之季,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亩讴歌梁甫。有伊吕之志操,人莫之知也” “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又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收有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说:“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

该南阳县志明确承认“(诸葛亮)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而且还说得清楚虽然“南阳祀侯固宜历代”,只不过是“筑居以像之(隆中)”罢了。

民国时期,南阳方面对《明嘉靖南阳府志》进行修订,编撰而成《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主持编撰的张嘉谋先生是今南阳市宛城区人。他是民国教育家、藏书家,担任过河南省议会议员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等职。他在河南首创新学,创办有南阳敬业学堂,河南女子师范学堂等学校,在当时河南教育界李时灿并称为"北李南张"大力赞助并亲自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创办南阳第一图书馆,并将自己所藏书捐献给图书馆;主持参与编纂《疆域沿革志》、《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通志》、《方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中州诗抄》等,著有《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器》等。这样一位南阳本地的学术大家、教育大家在他编撰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多次支持“隆中说”!

在校注“古迹”条中关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简称“明嘉靖碑记”)提出质疑说:“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校注说所谓卧龙岗亦隆中”“ 盖非”是错误的!针对的是“明嘉靖碑记”中提到“(卧龙岗)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原来如此,大概因为襄阳隆中秦属南阳郡,可能后来不属于了,所以南阳人就把卧龙岗附会成“此亦隆中地”了!

该校注“流寓”条关于“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提出质疑说;“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清《(乾隆)续河南通志》记载“当汉之季,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献亩,讴歌梁甫,有伊吕之志。

清周淦《(光绪)灵宝县志》于光绪二年付梓问世,是历史上《灵宝县志》中卷数最多、内容最翔实的。它突出的特点是凡例严格、图表详细、资料翔实,不失为地方志中的佳作。该地方志说:“诸葛亮字孔明,汉襄阳人。谥忠武。”而民国时期由孙椿荣重修的《(民国)灵宝县志》中也说:“诸葛亮字孔明,汉襄阳人。谥忠武。”

http://s7/mw690/001x5zsAzy7inb8dnBIf6&690

到了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南阳市政府、南阳市博物馆以及河南的历史学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由国务院立项组织编撰的中国第一套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是可以与《大英百科全书》相媲美的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该书第二版于2009年发行,“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

1985年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1976年5月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1987年南阳市博物馆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辞源》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中,其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198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政治人物卷》之诸葛亮说:“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47岁的老将军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教27岁的诸葛亮。”

 

此外还有一些河南著名学者都认可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的襄阳隆中。

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朱绍侯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著名台湾学者柏杨是河南开封人。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

http://s13/mw690/001x5zsAzy7inbauxQ02c&690

除了河南籍历史学家外,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也都认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现代著名三国史专家、藏书家、学者、新中国国务院秘书卢弼在其著作《三国志集解》中提到:关于“《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加注有“《郡国志》:南阳郡邓。《一统志》:邓县故城,今湖北襄阳府襄阳县北。《方舆纪要》:在府城东北二十里邓城镇。《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宅,是刘备三顾处。”关于“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加注“《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他的著作《中国史》中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道襄阳县西二十里)每自比管仲乐毅。”该书被称为“实为内容最详细的中国史。”

由著名现代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话 》中说:“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在湖北襄阳县西,据说是诸葛亮隐居之处)之对”。

著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何兹全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中说:“可以肯定的说他住的地方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所以诸葛亮说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此属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却在汉水之南,紧靠襄阳,只在襄阳城西20里。说是南阳是对的,因为地属南阳。”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樊树志先生在著作的《国史概要》中:“东汉末为避战乱,随叔父隐居于南阳隆中(今襄阳隆中),从事农业生产,不想在这个乱世出来做官,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说:“亮字孔明,原籍琅琊阳都,寄寓于襄阳西的隆中。”

历史学家马植杰在他的著作《三国史》中说“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地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获得了亮的接见。” 在他的著作《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从他十四岁左右的时候就离家逃难,定居于隆中以后,住的是草庐。”“当诸葛亮开始在隆中定居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

历史学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在他的著作《三国史研究》中说:“诸葛亮十五岁时跟叔父诸葛玄到了荆州。公元197年诸葛玄死,诸葛亮结庐隆中,到公元207年他已隐居隆中整十年。”

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他的著作秦汉魏晋史探微之《隆中对再认识》一章和《隆中对跨有荆益解》一节,其中说:“襄阳县治西逼益州,诸葛亮宅更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诸葛亮草庐作对的隆中比襄阳县治更贴近益部地境。”

学者慕中岳、武国卿在《三国两晋时期战争史》中说“(诸葛亮)父母双亡后,17岁时定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隆中相遇诸葛亮之后

日本讲坛社出版《中国的历史04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早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代表学者金文京撰写,书中说:“诸葛亮在他隐居的隆中,为刘备指出了天下三分的发展方向。” 

http://s6/mw690/001x5zsAzy7inbcPPcV75&690

以上列举的资料,还只是襄阳隆中史料的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的南阳郡邓县隆中是近1800年来的包括历届南阳地方政府都承认的历史共识,也是当代中国政府承认的史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