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民休假日怎变旅游节?

(2007-10-13 09:16:58)
标签:

人文/历史

旅游

黄金周

国民

民政部

旅游局

分类: 社会扫描
 

国民休假日不是旅游节

 

      据媒体报道,国家旅游局10月9日表示,现行的休假制度将调整,新休假方案目前进入最后论证阶段,有望从明年的春节“黄金周”开始调整。其主旨是这三个黄金周有可能挪动到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这就让人十分的纳闷,本来应该是民生问题的国民休息权利,却由旅游部门来定夺考量,而民政部等民生部门却哑口无言,似乎与己无关,岂非怪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和休息的权利。国家规定的公休日、节假日,其本意和考量的应该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国民休息的权利的实现,休息权也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发现国民休息权利的性质已经变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民节假日的休息与旅游连在了一起,美其名曰“旅游黄金周”,除了春节有团聚的意思外,五一、十一几乎成了旅游节的代名词。宣传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地配合旅游部门提供和报道着各大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游客流量。

      的确,在这些“黄金周”里,旅游部门确实收益了可观的黄金。而交纳黄金的,自然是被“忽悠”的国民。让人费解的是,每当“黄金周”结束,旅游部门还要发布黄金周的经济收益增长了多少,并作为政绩来炫耀一番。好象国民钱已经多的不得了,如果不在黄金周去旅游钱就花不出去似的。
      本来国民休假问题应该是民生问题,从休息权的角度看,它是国民休养生息和健康保护的举措;从文化角度上看,每个节日也都有每个节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如今的“黄金周”被一些人赋予了千篇一律的物质意义和经济意义,甚至是把不同特色的具有政治、文化、民俗等丰富内容的节假日,变成了旅游部门物质收益的“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旅游经济概念的渲染和变异,大大消弱了劳动节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节日意义,也冲淡了包括“五四青年节”在内的教育意义。同样,国庆“黄金周”旅游经济概念的宣扬,也大大冲淡了国庆节在人们心目中的爱国意识。
      这种唯物质的节假日意义导向,弊多利少。这些急功近利地把国民节假日与旅游经济捆绑起来的做法,看上去很很符合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所以有很大的不容质疑性和欺骗性。但得到最大实惠和利益的却不是广大国民,而是那些获得了真正黄金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部门、交通部门,餐饮行业等。这种把节假日变成旅游节的结果是,国民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反而是疲惫不勘。更有甚者一些行业(景点门票、铁路票价等)还要在节日期间趁机涨价,民财被大量搜刮。
      其实,如果是真正的关注民生,根本没有必要搞什么“黄金周”。只要落实好公民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足够了。如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节日加班制度”等,把这些制度建立健全并落实了,公民可以自由支配和选择自己的休假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择是旅游还是在家休养。而现在,全国统一“黄金周”的作法,人为地造成了交通的拥挤、物资供求的紧张、事故的发生和国民承担的涨价负担。
      目前,我国实行每周双休日制度,加上其他法定节日,一年就有110多天,对于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来说,时间并不算少。但是,更多的人还没有享受到劳动者这些休息的权利,如中国的8亿农民、私营企业职工、个体户等,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怎么样让那些应该享受而没有享受到合法权益的人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权益。而不应该是怎么有利益就怎么做,那里有油水就往那里凑。
      还国民休息权利的本来面目吧,别让铜臭把国民节假日的意义也污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