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不到,回到旅店中, 我们准备再次出发。 这一次, 我们要用到这张地图,
也叫做“槟城街道艺术行走”,在老城区的房屋墙壁上涂鸦,每一副画都很生动而又有特色,
也是它的城市魅力之一。这第一副小女孩的画像就在我们酒店的一边墙壁上。。。




最后的一幅画结束于“姓周桥”,这又提到了槟城的世界遗产之一---姓氏桥,
姓氏桥已经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了。当华人下南洋到了槟城,从事贸易与渔业,以海为生,所以搭起桥板,在上面建造房屋,形成一个个独特的小村落。百年后,这些小屋依然存在,在槟城港口的旁边,看船来船往,继续书写传奇。目前仅剩下6条桥,全部被列入世界遗产,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更好的保存,不至于由于发展而拆毁。大家看到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电影“夏日么么茶”就在这儿取过景。

路边的小摊也开始出来招揽生意, 当地人就站在摊前, 自取生活放入汤锅中烫煮,
熟后取出再蘸旁边喜欢的调味料,老板最后按木签收钱就行。我是吃饱了, 一点不饿, 再看这种吃法,
也没食欲,还是作罢。旁边炒果粉的小摊也非常忙碌。
花灯初上, 在灯火照耀下的建筑依然散发着光彩。
眼看着一场暴雨又要不起而至, 赶快回旅店休息。
第三天一早,我们去老板推荐的菜市场门口的小摊上吃早点,早点的品种很多,
恨不得每样都能尝尝, 可惜没有那么大的胃, 忍住吧。
这是我们两人的早餐:“炒粿条, 黑咖啡”,“鱼肉汤粉,冰奶茶”。
菜市场门口的人流如潮,但吸引我们的却是这琳琅满目的水果摊, 而且由于主要是当地居民,
价格当然比其他摊上便宜多了。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菜市场门口的水果摊, 肯定能省钱哟。
看, 这是我吃到的第四种榴莲, “浮罗榴莲”, 颜色发白, 比上次吃的硬一些, 但甜味不重, 一般。不过这个价格便宜些,一个马币十元,
一公斤左右。



吃饱喝足后,我们又开始了在槟城的行走, 昨天下午回来我们已沿着街头艺术之路将所有的涂鸦看完, 还顺带看了几个景点。
这一次, 我们按地图的标准将其他未看到的补齐。
“爱情巷”是一条长不过一里的小巷,它之所以得名,据说是以前殖民者以为从这条巷走出去,就可以望见大海,是适合看山看海、共筑爱巢的地方。在“情人节”到来之际,爱情巷的热度骤然升高,情侣们纷纷结伴前来,以求在这里纪念纯真的爱情。在爱情巷这里,各种民居给改建成了民宿GuestHouse,狭小的大厅也不能让背包客们却步,坐在一楼的厅里古旧的木桌旁,消遣一个下午的时光,是老外们的至爱

槟城五大姓氏公司(Chinese
Kongsi)与会馆:一种“社团组织”而非贸易行为,源于华人移民的南来,通过血缘、姓缘、地缘关系,团结客居同胞以接应新移民,位于牛甘冬街、打铁街一带聚居;紧密格局,以祠堂为中心,属于公司的建筑三面或四面围绕、相互比邻带有“防御性质”是移民社会初期常见现象。例如:龙山堂邱公司(Khoo
Kongsi)、福候谢公司、杨公司、林公司、陈公司。


马里安曼印度庙,经过热闹精彩的小印度,就可看到马哈马里安庙。这间印度古庙建于1883年,槟城最古老的印度古庙。这里最署目的则是价值连城的苏巴马廉神像,有金,银,钻石和翡翠装饰而成,精美绝伦。寺庙入口处有一高塔,上面全是各式人物的雕刻,形态生动,色彩鲜艳。
甲必丹吉宁回教堂,坐落在椰脚街的甲必丹吉宁回教堂,是槟城最古老及最大的回教堂。建于1800年,据说回教堂是以当时一名印度南方族群首领的名字来名命的。回教堂的建筑设计堂皇壮观,古铜色的圆顶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


高恩沃利斯要塞 ,位于乔治城的海岬之上,1786年莱特上尉第—次来到马来西亚、并开始城市建设的地方据说就是这里。城堡最初是用木头建成的,1805—1810年使用囚犯作劳动力建成石结构城堡。现在要塞几成废墟,惟有几门旧炮面海而立。其中最有名的一门叫斯利兰白炮,是17世纪荷兰造的。这门炮原属于荷兰保护下的柔佛的苏丹,后来为海盗所掠,最后又被英国夺回。当地人相信这门大炮有送子之功用,因此不时可以看到当地妇女将鲜花供奉在炮身或大炮周围。
槟城大会堂,当年的高科技建筑大会堂,位于康华丽斯古堡炮台旁,建于1903年,是典型的英国建筑。整座大楼有纯白的外墙、希腊科林斯式的梁柱、又高又大的格子窗,非常华丽和美观。以前的华人称这里为(红毛公馆),(红毛)就是我们(鬼佬)的意思。另外,这里也是槟城最早启用电灯和风扇的建筑,在当时来说可谓走在时代尖端。
维多利亚式建筑市政厅,位于大会堂边,还有另一座,瑰丽堂皇的英式建筑,是一座建于1880年的市政厅。这里是最早期槟城市政府的所在地,整座大楼黄白相间,属于英国维多利亚建筑,里面有宴会厅和剧院,用来举办大型活动和给社区民众聚集之用。
槟城高等法院大厦,就是槟城高等法院所在的地方。在1905年建立,这座建筑是典型的英属海峡殖民地风格建筑及对面街上女神的雕像。
圣乔治教堂由一批在当地传教的英国教士所建。这栋根据印度马德拉斯一座气势磅礴的教堂而设计的建筑物,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英式教堂。它的白色建筑式样极之典雅美观,其尖顶巍然耸立,独具一番英国风味。教堂四周绿树成荫,并建有纪念法兰西•莱特的小亭子。
槟城博物馆,博物馆为一座英国风格的建筑。槟城博物馆规模虽小,却较全面地介绍槟榔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是在1786年由一所学校改造而成的。
槟城蓝屋---张弼士故居 ,蓝屋是一间传统的老宅。槟城盛产蓝花,花汁经加工后变成浆汁,用心者便将浆汁晒制之后酿制成颜料,然后涂于墙身。上世纪二十年代,莲花河路一带都是蓝宝石般的屋宇。但如今只剩张弼士故居这一座。蓝屋建于1897年,花费7年的时间才建竣。它占地
5万3千平方英尺,建筑面积为3万4千平方英尺,共有38间房、5个天井、7个楼梯及220扇窗。蓝屋是东南亚现存的最大的清代中国园林式住宅,历史价值,可见一斑。但随着张弼士在1961年过世,其子女疏于照顾,终究日益损坏。1989年,槟城一群古迹保护人士,买下这栋破旧的古屋,1991年全面整修,1995年焕然一新的“蓝屋”对外开放,除了提供民众参观, 也开放客房让游客住宿,举行婚礼、晚宴及会议等。张弼士故居是整个大马风水最好的宅子,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古迹保护奖。
这蓝屋每天开放三次, 请注意开放时间, 我们是11点去参观, 总共时间会在一个小时左右, 门票马币20元,
是少数需要门票的景点。蓝屋很大, 但允许参观的地方很少, 而且不让拍照。 不过它的讲解非常有意思, 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走累了,你也可以坐这观光车逛逛, 也很惬意。

临近中午, 又到了吃饭的点,
我们走近了旅店老板推荐的这家“西南”店,据说他家的云吞面和牛腩面特别好吃。分别叫了他家的招牌面,
点了杯饮料, 打发了中餐,继续我们的行走。
侨生博物馆,指的是峇峇与娘惹。侨生博物馆,也称槟榔侨生大宅,更贴切、清楚的告诉访客:一个多世纪前,它是一座骄矜的私人大宅。已故华人甲必丹郑景贵是在十九世纪末建筑了这所命名“海记栈”的豪华大宅院。郑景贵逝世后,海记栈空置了好些年,直到新业主从其后人手中收购过来。虽然经历了多年空置,转手重修后的大宅完整的让整个世纪前的雕梁玉砌、风华绝丽重见天日。素有收藏辟好的新业主根据不同主题,把过去所收藏的名贵物品一一展列在大院内。

除了精致的峇峇娘惹手镯、手袋、头饰、衣物饰品、生活用品,还有细腻得叫人惊叹的金线手作艺术品,数以千件的名贵古玩
这座侨生博物馆还是拍摄电影《小娘惹》的外景地,
虽然它并没有蓝屋占地面积大, 但它所有的区域都开放,可以看到的东西也很大, 非常值得一看。
天井大厅中学生还是画素描, 非常像吧。
参观所有的景点后,
看了看, 时间还早, 才下午三点。 朋友一直说想去看看蛇庙, 于是在船码头公汽总站搭上了401E路车, 票价马币1.7元,
车程时间近四十分钟去蛇庙。
槟城蛇庙, 全球独一无二的蛇庙。在该庙中不可思议地栖息着许多最危险的毒蛇。位于槟城岛双溪居銮得蛇庙,这里是一个毒蛇安全的避风港。据传说,蛇是非常有灵性的,普通人、僧人、求医者一旦它们提供了庇护,将来谁就会得到蛇神的报答,且有求必应。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前往槟城蛇庙,他们并不受毒蛇盘绕寺庙周围毒蛇的困扰,而能和谐相处。
信徒们说是蛇被佛祖感化,其实蛇被香火长期熏陶,变得迟滞,只能靠供食维生,完全丧失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了。蛇庙香火常盛不衰,游客络绎不绝,因而成为马来西亚十大名胜之一。
不过则蛇庙很小,
且距离机场近, 花四十分钟去实在不值得, 还是去机场的路上再那儿停留二十分即可。
刚从蛇庙出来,
又是一场暴雨, 在雨中寻找美食, 我们去了大家推荐的“德胜饭店”。
老规矩, 先上两杯饮料, “薏米水”和“奶茶”
清炒瓜子菜,这瓜子菜我也不知是什么青菜, 只是觉得这菜叶子如瓜子般模样。其实说是清炒, 完全是按马来习惯,
加入了虾仁和叁巴酱超出的瓜子菜味道十足。 
黄姜炸鸡, 朋友爱吃炸鸡, 鸡肉裹上黄姜粉, 并加入其它调味料腌制入味后,
再油炸。 炸出来的鸡翅黄姜的味道很特别, 鸡肉也很嫩, 朋友很喜欢, 但我不爱吃油炸食品, 只尝了一块。

咖喱鱼块, 到马来西亚后还没好好的吃一顿咖喱菜, 也是点了这道咖喱鱼块, 鱼块是“魔鬼鱼”,
上次在鱼排上见过它的模样。 块都很大, 也很入味,觉得应该是炖煮了一段时间,
但这鱼肉很粗,影响了整道菜的口感。

雪梨无花果汤,
当天的例汤, 内容很丰富, 雪梨, 无花果, 排骨, 红枣, 一起炖煮出来的汤, 味道也点偏甜, 不太喜欢。
来张合影, 这段饭马币七十多元, 还算合理。

第四天一早,
我们坐上老板帮忙叫上的的士, 已经谈好价格马币三十元, 送我们到机场, 准备去往下一站---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