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三)

(2017-12-01 19:05:25)
标签:

浑源古城

排水明渠

恒流河

金鱼池

沙河桥

分类: 大同烟云

三、古城的独特水系和排水明渠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和黄河从西部高原顺流而下,直达东海和黄海。浑源所处的地理环境很特别,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有着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刚好与我国的地势相反。这种区域型的小地形在中国并不鲜见,浑源只是其中的一例。

浑源城内地形与所处盆地一样,遇有暴雨来袭,城内就地起水,洪水由街道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流去,最后汇集于全城最低的地方西北隅,然后排出城外。古城尽管不大,但城内西北隅一直有面积不小的水塘,城内中央有地名“石桥”,西城门外有地名“沙河桥”,地名称“桥”者必是历史上曾有水从该地流过,可见“龟城”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

    http://s13/bmiddle/001x4sCPzy7gf1gMyEA7c&690

         万历版《浑源州志》载《疆域图》,东、西恒流河即护城河。



浑源地处边塞北地,自古遭受外族入侵成为寻常事。明永乐二十年,知州陈渊因“北虏侵入”,增添城壕一道。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颜守贤重修城池,将城壕加宽一倍,深度加深至三丈,并引磁窑峡水注之曰恒流河。东门外为东恒流河,西门外为西恒流河,这两条河便成为从南往北流的活水护城河,两河在东、西门外各置一桥,为东、西恒流桥。据明万历版《浑源州志》中称“恒流桥二,在东、西门外”,这两条恒流河及两座小桥的图样在万历版《浑源州志》的疆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东恒流桥位于东城门与东岳庙之间,西恒流桥位于西城门与西关东门之间,两条恒流河分别由恒山磁窑峡口流出,由南向北绕过城池归入浑河。

此外,知州颜守贤还在南城墙辟开一个进水门洞,引水入城。据明人在《重修城池记》中讲“……南垒石为门,以通水利。卫城有垣,卫垣有壕。登城而望,南对恒屏壁立耸秀隐然千百年不拔之基,北俯浑水万派朝宗俨然长江天险之固,东接居庸永怀拱极靖共之贞,西凭朔漠奋起吞胡迅扫之节,屹然一巨镇也!”这是最早看到浑源南城墙辟门的史料,尽管只是为了“通水利”。

由南门引入城内之水顺流北下,通过城内东西大街,直达城内西北部的地势较低处。穿城之水流经大街处,建置了一座东西方向的石桥,以方便居民出行,久而久之,水流与大街的这处交叉路口便起名为“石桥”,水流经过之南北小巷便为“石桥巷”。由此可见,从南门引水入城是明人有意为之。万历二十九年,待御崔邦亮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开辟南门,尽管“仅辟双扉,楼橹重扃阙如也”,但是南门这时已不仅仅是“通水利”,同时承载起居民出入的通行功能了。

明万历《浑源州志》中称:“磁窑峡水,在城南十里,东、西分流。一引入城”。我们知道磁窑峡水到达浑源城垣时,分为三股,经过东门外和西门外的是两支大股,从南门引入城的是一支小股。这三股水都是由南向北,流经城垣后,最终归入浑河。

对于从南门引水入城,清顺治版《浑源州志》的《城池》条目中记载:“(明)南垒石为门,引磁峡水达城中,循石桥,环州署,注泮池。由西北隅水口出,归浑河。”由此可见,顺治版《浑源州志》的编纂者浑源知州张崇德认为,在明代已引磁峡水进城,从南门向北过石桥,绕过州衙,注入学宫的水池,最后从城内西北的出水口出城,归入浑河。此条目对从南门引水入城的时间采取了模糊处理,实际上这个时间是嘉靖四十五年,明人在《重修城池记》中已交待清楚这个大体时间。

明嘉靖年间四十五年(1566)是知州颜守贤引股磁峡水经过城垣变为三股的时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是知州张崇德编纂《浑源州志》的成书时间,这两个时间之间经过了95年的岁月沧桑,这三股水流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可惜的是,顺治版《浑源州志》的《疆域图》和《城池图》与万历版《浑源州志》的这两图完全雷同,只好在文字部分寻找答案了。

顺治版《浑源州志》的《山川》条目中记载“磁窑峡水,在城南十里,东、西分流。一引入城,今已阻塞”,说明那时南门不再是引水入城的通道,“石桥”自然成为无水旱桥或是仅存地名。东、西城门是出入州城的必经之道,欲过东、西恒流河必过东、西恒流桥。《关梁》条目中记载“恒流桥,东西门外各一座,今废”,既废恒流桥,说明那时城壕中已无环城之恒流水。《山川》条目中称“磁窑峡水,在城南十里,东、西分流”,可见磁窑峡水仍然存在,那只能说明此水途经城池时改道,不再贴近东、西城门了。

东恒流桥被废后再无记载,西恒流桥却被改名为沙河桥。据顺治版《浑源州志》的“城池”条目中记载:“浑源孤立,惟有西关,彼又筑堡自卫,城郭不相联络。庚子莫春,予令居民于沙河左右葺庐以居,设立市廛,命曰‘顺成街’,盖取和顺平成之义。”另据顺治版《浑源州志》的《郡候张公再造浑城德政碑记》中记载:“他日,公出,见城门之西、关门之东,旧有沙滩,使城、关相对而不相联,公立为市廛,令民筑屋而居,以便逐末,名顺成街。”文中所称的沙河及沙滩,正是明成历版《浑源州志》中西恒流水之所在,可见西恒流水曾更名为沙河,西恒流桥也被更名为沙河桥,这是再无疑问的了。只是到了顺治十八年时,沙河因多年淤积成为沙滩,于是就有了磁窑水改道他处,张崇德在沙河附近设立商铺之事了。这样算来,“沙河桥”的名称应该晚于“石桥”的名称,且“沙河桥”废于顺成街创办之时,也要晚于“石桥”废止之时,“先有石桥,后有沙河桥”已成定论矣。

清顺治年间,经过百年演变,古城城壕渐为流沙淤积变浅,成为沙滩。知州张崇德为了恢复浑源经济,倡导商贸,让民众在沙河左右筑屋经商,西关堡内的东西街道被命名为顺成街(民国时改称为西关街)。此后,其他的城壕、城基也开放为官地,由民众自行筑屋。尤其在康熙年间,州署为了支应兵差,将其余城壕及附近土地卖给民众,由民众紧贴城垣筑房而居,浑源便成为一座没有城壕的城堡。

         http://s5/bmiddle/001x4sCPzy7gf1lkhtqb4&690

                                  光绪版《浑源州续志》载《金鱼池图》

 

浑源自从后唐时为避水患,迁徒现址,仅为一座方圆不足两里的小城,至民国时期已历千年。按理说,时间跨度这么久,城内空地早就让房舍盖得满满当当,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因为城内西北部一直有三处面积不小的水塘。

这三处水塘位于北城墙以南,永安寺以西,虽不相连但却相邻。最东边的是位于永安寺西侧的一个长方形大水塘,俗称“大水坑”;中间的是位于“大水坑”西边(现在体育场内)的小水塘,俗称“小水坑”;最西边的是位于西北城墙的边上(现西顺小学)的水塘,俗称“黄安地”(音),现在“黄安地”的南边小巷还一直称为“水坑巷”。据说是因为修筑北城墙时,不断地从附近取土,城墙建成时城内这些地方就成为低出地面很深的凹地。凹地面积很大,经年累月的聚水,遂成为三处水塘。

筑城取土而形成的大坑不止在城北有,城南也有,那就是位于现在穆岳小学东侧的“郝家园子”。“郝家园子”在南城墙以内的南城门稍往东一些,这处低凹之地因位于地势较高的城南,并没有形成永久性的大水塘,而成为郝姓财主的一个坑式果树园,里面种有好多果树和盖着几间破旧的看园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园被西邻穆岳小学占用为操场,本世纪初建为该校的教师家属楼,变成了一个居民小区。

明万历年间,城垣外城墙包砖以后,城池抵挡洪水的功能大为加强。1939年水刮浑源城时,城内居民凭借紧闭的城门和砖包城墙阻挡住来自城外的洪水,才幸免于难。城外的洪水可由城墙抵挡,那么,城内有了积水如何处理呢?诚如清顺治版《浑源州志》云,在“由西北隅水口出,归浑河”。由此可见,古城没有地下排水系统,积水只能从州城的街道流至西北隅,再经水口流出,归入浑河。

“大水坑”、“小水坑”、“黄安地”位于城内西北,地势低凹,成为古城积水的最终流向地。这三处水塘常年有水,“大水坑”和“小水坑”的水草不多,“黄安地”的地势最低且芦苇水草繁茂。“黄安地”是城内最低的地方,西北边挨着西北城墙,城墙下有个1米多高的排水洞,其大小可以钻出一个成年人。下大雨时,全城就地起水,积水经街道集中而来,最终通过这个排水洞流出城去,排到城外的摩天锥一带的农田中,再归入浑河中。因此,“黄安地”和排水洞是旧时的排水明渠系统。

浑源地属黄土高原,多旱少雨,城内水面很少,“大水坑”、“小水坑”和“黄安地”等三处水塘成为城内仅有的水系景观。清顺治版《浑源州志》所称的养济院和草场,其位置均“在州治北水圪坨崖”,说的就是水坑巷北边的“黄安地”一带。

“大水坑”和“小水坑”的面积较大,曾被地方官整修为优美的观光之地。据光绪版《浑源州续志》中《金鱼池记》载:“浑源州治东北旧有池,其东池阔可二十余亩,西亦如水波潋滟,荇藻交横,金鱼出焉,故池以金鱼得名。乾隆五十年间,州主黄公因植杨柳,甃以白石为建阁亭于池上,诗人骚客多题咏其间。”由此可见,“大水坑”和“小水坑”在乾隆年间即为东池和西池,被合称为“金鱼池”,经简单地进行植树建亭,便成为官员和民众的游览之地。

嘉庆六年,浑源夏雨连绵,金鱼池靠近北城墙,因山体滑坡致亭阁淹没。光绪四年,知州吴子祥邀众乡绅筹资兴修金鱼池,新植柳树280株,营建木桥、石桥各一座。经过三个月的动工兴建,金鱼池重新成为游览雅地,吴子祥知州还赐名“恒峰倒影”、“虹桥卧波”、“金鱼躍浪”、“绿柳环池”等作为金鱼池的四大景观。

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这三处水塘一直存在,但景观功能减弱,渐渐荒芜成废地,仅能起到一个排水的作用。1945年10月,城墙被拆除,水塘的排水作用也消解于无形。

1949年后,“黄安地”原址建了一所西顺小学;“大水坑”和“小水坑”的大部分营建为体育场,被建设用地陆续占用。2007年,浑源县进行体育场综合改造工程,残余的大、小水坑彻底被填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