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一)

(2017-12-01 09:34:24)
标签:

浑源古城

龟城蛇街

城墙

瓮城

浑浑州志

分类: 大同烟云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

浑源自古有“龟城蛇街”之称。意思是城垣并不是普通的四方形,而是如龟状的八边形;街道也不是横平纵直状,而是多弯曲的斜街,如蛇行一般。“龟城蛇街”的说法由来已久,据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浑源州城,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守。唐徒治时所筑,其形如龟。”据明万历版《浑源州志》载:“城创自后唐,脉从东南来,结为丘,如龟形,城象之。雉堞屈曲,宛若负书状。”由此可见,浑源从唐筑城时便有“龟城”之说。

但是,“蛇街”在相关史料上并无记载。浑源城内现存大量的古民居,贯穿之街道虽多为直线型,但另一些街道却有弯曲斜度,那时因为城墙为八边形,城内傍城墙的民居和街道随势而变,就形成了那些斜街和弯曲之巷。古城的斜街和弯巷,人们称之为“蛇街”,再与“龟城”相附意,就有了“龟城蛇街”的说法。浑源境内有北岳恒山,是古中国北部疆域边界的象征,而中国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是被指“龟蛇合体”的“北方之神”。北玄武和恒山的方位对应,浑源古城被称为“龟城蛇街”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上所述,“龟城”在浑源的城垣历史中一直存在,“蛇街”则一直未见于史料中,它只是因城内多“弓”形的弯巷而在民间的称呼。但不管怎么说,“龟城蛇街”附会上“玄武”神兽,使得浑源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浑源城垣的历史传承

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有形的人类文明载体大体呈两种形式,一种为书籍字画,一种为各个朝代的建筑。这两种载体中,古建筑最为直观,它以立体的形式体现出所处时代的艺术风格,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工匠智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一般来说,古建筑多的地方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往往形成了村镇和城市,这些古建筑历经战乱、自然灾害、风雨侵蚀等数百年的艰辛历程,好不容易保存下一些,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浑源古城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http://s3/bmiddle/001x4sCPzy7geodsC4i12&690

      崞县旧城与今浑源县城位置关系图,后唐时旧城迁新城。

 

浑源,汉代属平舒、崞县二县管辖,唐时已称浑源,金代升为州,元代改为恒阴县,明、清复称为州,民国改县,延续至今。

浑源古城最初置于县域横山东(毕村附近),因土城受水患不堪居,遂于唐时迁至现在的地址。据明《浑源州志》中《重修城池记》载:“浑源为古冀州之城,先有土城在州西之十五里,东西有水自山两腋而出,遇雨则山水泛涨,其声如雷,且土地卤湿,民不堪居。迨唐相今地形胜,中有一邱,形如龟,东西高下可奠民居,遂徒筑之。”由此可见,浑源城的选址是古人察其地形后,出于宜居的角度而确定的。

浑源城垣历代均有重修。最早对浑源城垣规制有记录的明成化版《山西通志》称,永乐年间,知州陈渊对城垣进行了增修,城垣“周围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五尺,壕深七尺,东西二门。”嘉靖年间,知州颜守贤对城垣再次进行增修,对土城加高培厚。万历年间,知州刘复礼募集白银一万七千两,将土城砌为砖城,垣高四丈,墙基宽三丈五尺,墙顶宽二丈。自此以后,浑源城以砖城雄姿屹立于塞北大地。

浑源城垣呈八边形,明万历年间增修城墙,外侧覆砖,上有雉堞,并在已有的东、西两城门上题额。东城门题“望恒”,东城门楼额题“拱护神京”;西城门题“平川”,西城门楼额题“八水环清”。万历二十九年再辟南城门,题额“引翠”,北面城墙上没有开辟城门,北城墙上的正中间建有玄武庙。此外,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四条斜边城墙上正中各有单层三开间建筑一座,既为文献所记“角楼”或“四隅丽谯”所在。

万历版《浑源州志》还记载,东门和西门“护以瓮城,外又为月城”。瓮城是古代城池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在城门外口加筑的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似瓮,故称瓮城。瓮城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城门,是与城墙连为一体的半圆形建筑,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大大地加强了城门的军事防御能力。月城的建筑结构及功用与瓮城相同,它是建于瓮城之外的另一道防御城墙,将瓮城置于它的范围之内,呈半圆形或矩形。城门如有瓮城和月城的保护,更加坚固,此门也更被重视。

此外,万历二十九年,待御崔邦亮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开辟南门,在南门外砌了半圆形城墙,再置一外门,成为“双扉”,没有筑瓮城和月城,规制上简单得多,这也证明南门不如东门和西门重要。

不过,瓮城和月城虽在万历版《浑源州志》中有文字记载,但在书内的《城池图》中,东、西、南三门被绘成二层楼阁、券型门洞的统一形制,东门、西门的瓮城及月城并未绘出,因此看不出东门、东门的瓮城、月城图样。《州志》中载“门及四隅建丽谯”是指城门和四角建有楼阁,由此可知,东门、南门、西门之上均建有门楼。

需要指出的是,明弘治二年知州董锡在州治西创筑西关,并设东西两门,隔城壕与州城互为犄角,与州城相对并不相连;明万历四十年为夯土关堡砌为砖堡。西关是独立于州城之外的关堡,正因为此,城垣之西成为最重要的民众聚居地,在清初更辟为商贸中心。州城的东面和南南,虽然也俗称为“东关”和“南关”,仅因为设立过城门而已,并没存在过真正的关堡;城北则因未设立过城门,连“北关”的称呼都没有,只称之为“北顺”或“北头”。

http://s2/bmiddle/001x4sCPzy7geolce6521&690

 万历版《浑源州志》载《城池图》

 

清顺治五年,大同总兵姜瓖反,浑源守备唐虎和民间豪杰方应祥相偕附之,据城抗守,浑源知州荣尔奇被害死。次年,清兵用红衣大炮攻破城东北隅,百姓备受屠戮,城郭萧疏败落。顺治九年后,完自成、张崇德先后知浑源州,将几毁于兵灾的城垣修复,筑起城高三丈、宽一丈、周长四里二百二十步的城墙。

兵燹战乱后,浑源城垣得到了重修,形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据顺治版《浑源州志》的城池图所见,城楼及城门与万历版《浑源州志》如出一辄。但是,在乾隆版《浑源州志》州城全图中,城垣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四条斜边城墙上正中已没有任何建筑,城墙上八个转角处却建有二层建筑一座,另北城墙正中玄武庙的东、西两边各建一座与转角处相同的建筑,这就成为真正的“角楼”。

乾隆年间,浑源城门的瓮城形制发生了改变。在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州城全图》中,城楼及城门形制与前志相仿,但各门增绘了瓮城形象,南门瓮圈开门于东侧且无瓮城门楼,东门及西门瓮城均有瓮城城楼且开门方向与本门对正。不过,西门瓮城更加重要,因为它的外面又筑有两层矩形月城:里月城呈条状长方形,包围着整个瓮城,瓮城和里月城的东墙即西城墙,里月城的西面(正面)墙体长度与西城墙相当,南北墙体长度约为正面墙体的四分之一,西面、南面、北面墙体各开一门;外月城类似正方形,处于内月城的西墙外,外月城的东墙为内月城西墙的中段,外月城的南面、西面、北面墙体长度约为内月城西墙体的一半,南面、西面、北面墙体各开一门,外月城的东门即为内月城的西门。

由此可见,浑源城门的规制如下:北面没开城门;南门规制最简,南门外只有瓮圈;东门次之,东门外有瓮城及瓮城楼;西门规制最高,西门外除了瓮城及瓮城楼外,还有内、外两道月城,是城垣中最重要的城门。东、南、西三面的城门上面的城墙,均有城楼;北城墙中段上面建有真武大帝庙,相当于一座规格高级的城楼,从城内有台阶可上。

http://s3/bmiddle/001x4sCPzy7geopyemSc2&690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州城全图》

 

此后,在近三百年的岁月中,浑源城垣历经兵灾、地震、自然灾害、瘟疫等多种厄劫,但都次第修养平复,巍然屹立。

民国时期,浑源城垣的瓮城形制再次改变。据多位老年人回忆:东、南、西三座门洞和城楼差别不大,但在瓮城上有一些区别;南门外的瓮圈规制比较简约,依然是在半圆形瓮圈城墙上开门于东侧,行人由城南进城时不能正出正入,需从瓮圈东门进入,再从南门洞进才可;西门已没有内、外月城,瓮城的形制和东门相同;东、西门都有瓮城城楼,瓮城门正对着城门,不过在瓮城门与城门洞之间有影壁墙阻挡,人们进入瓮城门后须从影壁南面绕过才能通过门洞入城。不过,南城门在日据时期被日军勒令关闭,直至城墙被拆也没有开启过;至于哪一年是南门确切关闭的年份,还有待相关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1945年抗战胜利,10月浑源城获得解放。八路军进攻浑源城时,汪子和匪部利用城墙作为防守堡垒,造成八路军人员的重大伤亡。浑源县委、县政府生怕浑源城再次失守而成为国民党部队的防卫据点,便于15日发动附近各村民兵2000余人,进城拆毁城墙。短短五六天时间,城垣便被拆为断壁残基,浑源从此失去城墙的庇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