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是葫芦,发行员是卖药者

(2006-03-28 13:31:50)
分类: 个性观点:我乃性情中人
    因工作关系,每周都要参加一次评报会议,为时半天。这半天是一周最难熬的时间。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评报出现了两股潮流:要么互相吹捧,要么互相从对方版面里挑骨头。有时甚至把好的说得很尴尬,把差的挑出褒义的词来。这年头好怪,谁也不知道谁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自古文人有两大毛病:相轻和自恋。几乎所有的采编人员都一样(至少有九成人),从各报领导到实习记者,普遍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编得最好,一旦这次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下次便想方设法抓他的毛病。说实话,文字这东西,想随便挑个毛病,易如反掌。
    在别的部门或行业看来,评报工作也许有点意思,甚至可能是神秘的,只有在这里面浸泡的人才能领悟这个道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很少有采编人员在评报时提出市场情况或读者的看法,大部分人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衣衫。而销售,似乎与他们无关。
    这让我突然联想到一个人。前不久,与深圳某图书发行商见面闲聊,才知这位身价千万的年轻人,朴素得像个民工,他自己也从不避讳:我是在最底曾打工的,一直搞发行。
    这个发行商说,因为在市场混久了,一本书能否畅销,一份报纸有没有市场,或者销售量大约有多少,他能估计得比较准。我深信不疑。
    之后,与他细谈,才知道,市场有很多细节,并非采编人员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编报或写书的人,只知道这篇文章、这本书的文字写得好不好,就判断有没有市场了,所以常常一相情愿。
    而他要做的事很多,需要先调查、读者定位、书名策划、排版格式、字体颜色及大小、纸张厚度、上市最佳时间等等,无一漏过。可见,工夫之细,是采编人员未曾料到的。
    这位商人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说:“很多媒体的采编人员写出的书或编的版,总认为自己的最好,可是市场却常常不认同。”
    他说得有点委婉,事实上是说,采编人员还是应该向他们一样,多进行市场调查与策划,不要总是闷在电脑前孤芳自赏。
    与其搞评报活动,不如多做市场调查。如果我们都能像底层的发行人员一样,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请勿擅自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