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的震撼:《中国滥造》
(2011-03-31 23:01:31)
标签:
保罗中国工厂美国人中国制造进出口杂谈 |
分类: 一顿暴揍 |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Poorly made in China》,直译就是《中国滥造》,作者是一位长期在广州生活的美国商业咨询人保罗米勒。保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他为诸多美国进口商在广东这个生产基地找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咨询,并且负责调查和监控生产,这本书就是他多年商场的见闻总结。而因为其生动的描写,此书获得了包括“《经济学人》2009年度最佳书籍”等一系列荣誉。
http://s2/bmiddle/53ba277eg9fc89a4ed5d1&690
此书的主线就是写一家美国洗浴用品公司Johnson Carter和中国化工厂King Chemical之间的合作与较量。从一开始,中国化工厂就演出了一场戏,制造了他们具备雄厚生产能力的假象。保罗虽然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却也表示理解:这是个鸡与蛋的问题,没有大订单的厂子,自然没有训练有素的工人;可没有实力,大订单咋来呢?
受低价吸引,美国公司开始了与他们的合作,随着订单的增加,中国化工厂开始显露了多种局限性:不注意生产细节,任意改变包装要求,只为省那么一点点成本;不注重质量,洗发水遇冷竟然冻成了“啫喱”,所谓的检测都只是走过场;不守信用,每次在获得订单后都突然提价,搞得美国人那个抓狂啊!本来,商业关系应该是时间越长越铁的,但在保罗笔下,许多中国工厂却是和美国进口商合作时间越长越容易偷工减料。几年前用铅涂料的玩具在美国被大量召回,生产的中国工厂和美国大玩具商Martel有15年的合作关系呢。全因中国代工厂已经知道的太多,美国人担心他们会把商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甚至直接翻版,所以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故事的最后,King Chemical洋洋得意的修建了一处新工厂,Johnson Carter看出总是升价的中国工厂原来还有利润空间,还想利用新工厂吸引新客户,进而给加价再添砝码,气的咬牙切齿。不过老谋深算的美国商人可不会一直给欺负下去,这回他们也耍了中国工厂一道:他们谎称有个超级大订单要到手了,要求中国工厂立即开工赶制,而没有按照惯例先给订金。美国人满口答应的订金,回了美国就再无提及。中国工厂吭哧吭哧生产了好几千个瓶子,全积压在库房里,为了最终把这些瓶子处理掉,不得不停止玩花招,不敢再给美国人加价。
和保罗的书名一样,内容对“中国制造”实在毫不恭维,让中国人看了觉得颜面扫地,可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故事都可能发生,可以想见。从书中事例来看,保罗是一个很不成功的咨询人。他的美国客户不听他的,中国工厂欺瞒他。书写到最后,越来越象他的撒气桶,喋喋不休的说中国工厂怎么怎么不好,可美国人又离不开“中国制造”。保罗回到美国探亲访友,来到一个老朋友家,出于职业习惯,保罗看到啥都会想起哪个中国工厂会生产这东西。可虽然美国人用的都来自中国,普通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极其有限片面,而且也不愿意多了解,问保罗的只限于“中国人真的吃狗吗?”这样的肤浅和无关紧要的问题。面对这些人,和长期生活在外国的人一样,保罗倒是渐渐的产生了“中国才是我的家”的感觉。
保罗是挺矛盾的。他说小农思想,鼠目寸光,是导致这些中国工厂杀死生金蛋的鹅的原因。可同时,他又说中国工厂给美国进口商低价,以换取美国的先进产品,再加价卖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又是长线投资。质量不可靠,没有信用,坑老外,的确是一些中国工厂的通病。保罗同时也对一心追求低成本的美国商人进行毫不留情的嘲笑,绝大多数时候,这些商业上的花招其实并不新鲜,这些美国人无视明显的危险信号,最终深陷困境,可以说是自掘坟墓。
最可怕的是,这些我们涂抹在身上、脸上的产品,哪里有动物检测哦,根本就没有任何检测!虽然产品的配方是美国人提供的,但中国工厂随意改动都不吱一声。让我想起了那些Dollar Store里只卖99美分的洗发水,真的安全吗?保罗后来恐惧到不再使用任何沐浴液了,甚至大品牌的他都停用,因为大品牌也是“中国制造”的啊。就算是大品牌常常检查中国工厂,除非是自己独资经营的工厂,也不能24/7都派人在场监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