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和花椒:吃在中国的酸甜苦辣》
(2010-06-08 22:24:35)
标签:
美食文化中国旅游英国 |
分类: 吃在美国 |
我最近在考虑把以往写的有关吃在美国的文章整理一下,集成一本既谈旅游又谈美食、既有民俗解读又有文化比较的美国食品介绍,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呢?正巧读了一位英国女士Fuchsia Dunlop写的书《鱼翅和花椒:吃在中国的酸甜苦辣》,正是一本这样的美食+文化的书籍。
http://s2/middle/53ba277eg88858e5d6871&690
Fuchsia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土生土长、绿眼睛的英国人,本是BBC记者,误打误撞在90年代初到成都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蜀地那是什么地方啊,最安逸、最温和却也最火辣,特别是独霸一方的四川美食,立马把这位对中国认识很少的英国少女迷得head over heels了。Fuchsia极具冒险精神,她下定决心,不管啥子,送到她嘴边的全部吃下去,于是她成了大学边各种小饭馆的常客,街边摊的担担面都吃了不晓得多少碗。从半年的学习时间延期到三年,她不仅学会了普通话,成都话也难不倒她了。后来,她干脆加入了成都烹饪学校,成了学校有史以来的唯一一位外国学生。她从此跟随自己的胃口和嘴巴,成了中国美食的传播大使,写了一系列的烹饪书。
《鱼翅和花椒》这本书便是她在中国十多年旅行的散记,每章专写中国美食的一个方面,章节后还附有中国名菜如东坡肉等的食谱。舍弃了五彩斑斓的照片,这是一本沉淀Fuchsia对中国美食文化思考的回忆录。她从自己在英国的成长写起,讲到90年代初的中国对外国人的好奇与限制,写到在湖南长沙研究鲜为(西方)人知的湘菜时遇到的阻碍,写到2003年非典流行时的恐慌(她一个西方人一天被查了3次体温),写到重庆与成都菜的细微不同,写到公款吃喝的浪费和普通中国人的节约,写到藏在香港高楼大厦里神秘的“私房菜”……好一幅中国风情画啊!中国文化与食品的密不可分在此书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Fuchsia的文笔精彩,观察独到,比如在“橡胶口味”这章,她写到了我这个中国人从没注意过的现象:中国菜用很多胶质的材料,特别是打火锅的生食材,黄喉、牛肚、鸭肠等,还有猪脚、牛筋、鸡鸭脚、鱼皮等,全带点胶质。连极品的鲍鱼与鱼翅,也都是胶质的。
我最欣赏此书的一点是Fuchsia并没有避重就轻,比如说“病从口入”这章,就详细的写了中国人对食疗的重视,但也写到了中国的食品污染。她也写到自己在内心上转变,从一个英国人慢慢变成了半个中国人,这种转变给她带来了欣喜,也带来了迷惑。这点,相信很多海外游子都心有戚戚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