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理睬的投资者
标签:
高盛金融分析师危机次贷华尔街财经 |
分类: 学界风云 |
高盛公司被告是上周美国金融新闻里的头条,案子里让人眼花缭乱的什么sub-prime loan啦,CDO啦,让行外人摸不着头脑。正巧我在看《The Big Short》这本由Michael Lewis写的新书,描写的正是这场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华尔街。危机以来人人都关心输家,比如房产价值插水的房主们,或者是被救的AIG,可这本书却独辟蹊径,写的是预见到风暴的发生而且大胆豪赌赢了的几个投资公司和金融分析师。如果里边分析的没错,那么高盛真的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
俺不是学金融的,但也能够听懂Lewis的分析:基本上华尔街就是一个完全与Main Street现实脱离的地方。高盛这类公司很有“创意”,把一堆评级很低的次贷包装再包装,伪装成风险不高的债券或者保险合同进行倒卖,投资者不知就里,以为稳赚不赔,其实只要清醒的看看,就能发现只要房价持稳不升,就足以导致大量借浮动利率房贷的房主无钱还贷——纽约的女清洁工都可以买5个房子,这难道不是疯狂到完全背离常理了吗?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贴出面试纽约某金融机构的题目:卡车运苹果从A点运到B点,两地相距1000里,卡车每次只能装1000个苹果,不过每里会掉一个,总共有3000个苹果,问从A点运到B点最多能运多少个苹果?
一开始我以为是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不就是掉个精光么?看到网友的解答,我才想到:哦,解题的关键是假设卡车是可以中途停的,而且停与往返次数均不限。这原来是条数学题,最后的答案是1000/3+500=833。我算的是如果中间停两次最多剩667个,可以无限次停的话应该更多吧。
俺从小数理化就差,看来真不是吃这行饭的。华尔街是不生产任何实际产品的,玩得就是数字游戏,挣得是交易佣金,普通人们的时间与汗水全化成那跳动的数字,流入了高官的钱包里。高盛被告的一个高管是个30出头的法国小伙子,不管什么金融风暴,他一年挣两百万美金,干了些什么?创造了什么对人类有贡献的东西?Beats me.
Lewis一点也不吝啬对华尔街的挖苦。他借一个金融分析师的口说,你跟华尔街的人打交道,你得认识到两点:第一,他们肯定在撒谎;第二,他们一定在想方设法掏空你的腰包。不要相信什么“投资人是上帝”的鬼话,你的钱给了他们就任他们宰割了。你的身家不到上亿人家甚至都不跟你玩呢(高盛拒绝了一家拥有1200万美元资产的投资公司做他们的客户)。击鼓传花,最后接手的那个就是倒霉鬼,华尔街才不管呢,他们在自己创造出来的吸金系统里活得滋润着呢。不是真正利欲熏心的人,恐怕也不会在华尔街混到老。Lewis就曾在华尔街挣了两年前,后来精神压力太大离开写小说去了:这样挣钱太不地道,良心不安啊。
PS: 亚马逊上很多人批评这本书不如Gregory Zuckerman's book "The Greatest Trade Ever: The Behind-the-Scenes Story of How John Paulson Defied Wall Street and Made Financial History",我要再去借来看看才能做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