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对文化的错误解读

标签:
文化解读野心美国会议设计 |
分类: 学界风云 |
会议在风景如画的迈阿密海滩附近举行。
每年都有几天要去开我的行会的全国会议,以前都是我去听行业大牛讲,今年我第一次获选做演讲,手忙脚乱、紧紧张张搞定,希望今后的表现可以更出色一些。这几年远道而来参加行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证明美国设计界对中国的重视。同时,美国人在全世界各国也继续开拓着市场,也认识到居高临下、不深入生活,是不可能为其他国家消费者做设计的。尽管如此,我仍然在这次会议上见证了不少对文化的错误解读。
感受最深的,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士。她获选做Keynote speaker(大会主讲人),只有在行业内外最成功的人士才可以得到这样的荣耀。我对上海设计界不太熟悉,但听说过这位女士的大名,后来查过她的简历,果然担任过不少大公司中的设计管理要职。她的英语十分流利,上台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声音洪亮而一点都不胆怯。可她的开场白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你们看得出我有身孕,已经7个月了,医生建议我不要远行,但我不管。” 她用了I don’t care这样很重的话,似乎要表示她很重视此次大会。然而,美国人有多么重视孩子,她估计并不明白。在我看来,不论多么重要的事业机会,也不应该用孩子的生命来冒险。一位高龄母亲不顾身孕远渡重洋,显示的是让人不舒服的野心与不负责任。
美国文化总给人非常有攻击性的感觉,好莱坞电影里的人们都是衣着光鲜而野心勃勃。然而,自信与野心并不同等。美国人崇尚自信,但谁喜欢与一头总是在盘算往上爬的狼共事呢?这点其实和中国人一样,大智慧并不需要张扬。想起来我刚到美国时也有类似的误解,在旁听第一堂设计课时自作聪明,把学生的作业批了个透,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树立我的“光辉形象”,结果人家再也不请我去旁听了。后来我才明白,尽管我并非真的那么富有野心,但过犹不及,太急于表现自己,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外一个对文化的误读,则是一位长期在尼泊尔开展设计工作的老师提醒我的。今年IDEA设计奖有个来自瑞典的学生作品,是一个装满一次性用品的密封盒子,为卫生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安全消毒的分娩用具。这当然是高尚的解决方案,但并不符合民情,因为众所周知,在很多缺医少药的地方,一次性用品总是会被重复使用的,因此反而变成了病毒的危险载体,不能根本的解决消毒的问题。
瑞典学生的作品获得银奖,却可惜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