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青少年心理学亲情 |
分类: 学界风云 |
这当然给他的养父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婚姻。他们带着孩子跑了很多很多医生,试了很多疗法,都没有效果。有个医生甚至告诉养母:“你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这个孩子会打伤你,你得住院而他要进少年惩教所,你老公会跟你离婚。”但这对夫妻没有放弃,最终他们尝试了一种“贴身”疗法,就是养母和孩子除了睡觉以外寸步不离,她辞去工作,孩子也休学在家,在一起整整6个月。终于有一天,孩子开始醒悟过来:妈妈是爱我的。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孩子虽然停止了暴力行为,但开始小偷小摸,几次差点被逮捕,养父母又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们用“拥抱”疗法,也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说各自的心事。这个疗法产生了神奇的疗效,小男孩终于开始向养父母敞开心扉,讲述他在孤儿院里的遭遇,也是他的古怪行为的根源。
如今小男孩已经步入青少年,他的改变甚至被曾驱逐他的教堂承认,他在教堂发表了一次讲话,当着众人的面声音颤抖着感谢了养父母多年来对他的不离不弃,说出了养父母最想听的一句话:“我非常爱你们。”
很难想象,在50年代的西方,父母对子女的爱原来是不被倡导的。那时很多心理学家都不相信“爱”,因为爱不能被量化,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一切行为根源都是性欲望。他们就认为,爱是不存在的,非理性的,婴儿只需要父母喂养照顾,并不需要爱,甚至有人提出,每年亲吻孩子一次就足够了,过多得向孩子显示爱会导致孩子成年后有各种毛病,所以不要拥抱、亲吻他们。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荒谬、多么压抑人性啊!人对于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爱,人才会变得不正常呢!上文这个男孩就是个典型例子。难怪说不要总是听从专家呢,因为科学也是有局限性的。
但问题是,我们能够教会爱么?爱没有统一的公式和教科书,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都不一样。Nathaniel Branden的《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里边谈到,男女之间的所谓爱情,都是近代思想开放以后的产物。原始人饭都吃不饱,哪里有精力谈爱?这个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流星应该会有比我更深刻的见解。
这也说明,我们真的不能对现有的体制或者常识都一概不加思考的接受,看看历史,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