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无言升学新讲堂小升初高考开学早培 |
听吧,琴
在召唤失去的声音
引自北岛的《岛》
楼下传来隔壁小区孩子们的阵阵喧闹声,我站起身,循着声音方向望去,楼群和树木遮蔽了视线,看不到人影,听起来是4、5个小学生在楼间空地玩游戏,孩子们的年级明显有差别。
以前这些孩子可以玩到晚上8、9点钟,那时每次听到这些孩子们的嬉笑,我总不禁会联想到:哇,这些孩子真幸福,一点都不为小升初而烦恼。
现在再听到这些声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的小学,何时开学呢?
开学的消息静等官宣。
1.
现在是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还没恢复线下课,但已经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在家上网课,而且,有的小学家长吐槽自己学校是平时不留作业,现在转入线上教学,各科老师反而都在留作业,还要打卡等等,所有都需要家长拍照或者录视频、音频上传,不交还不行。
这些情况,也不能说是形式主义,但对家长来说总是比较大的负担,也有家长吐槽学校可能觉得孩子们在家看完视频空余时间太多了,需要及时消耗一下孩子们的时间精力。也有家长反映自己孩子的学校并不来添乱,平时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总之,每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2.
还有更让小学生家长担忧的是孩子自律性需要至少一个大人来盯着——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还好,普遍有一定自律能力,自己在家生活问题不大。
很多小学生还需要家长监督,尤其是在用手机方面。不开学,家里总得有人盯着孩子,最难还是双职工没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这类家庭经常得有一个家长请假在家带孩子,总这样对工作影响也大。所以,很多家长还是企盼着学校早日开学。
3.
4月27日,高三就要开学,现在教育系统各个部门都在为高三开学而紧张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教委的统一部署及要求是:开学后,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对所有入校的外来人员要进行登记和体温排查,所有访客需佩戴口罩。同时,暂停走班制等教学模式,要按照防疫期间每位学生前后左右间距1米的标准,对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教学或错时上学。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分时、分散就餐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建议自带餐饮具,加强对公用餐饮具的消毒。
根据报道,现在各学校在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拆分班级、现场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小班教学,保证教室内人均间隔符合规定。另外,高三开学后,线上教学也不会暂停。即便疫情过后,“线上线下相结合,检练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将延续下去。
根据报道,有的学校拆班,就是一个班拆成两个班,在相邻两个教室,老师在其中一个教室讲课,另一个教室的同学们看多媒体视音频,等到下一节,老师再去另一间教室授课,这间教室的同学改上视频直播课。
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任谁都会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年级还能不能开学?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留待教委官宣。
4.
这次疫情对高中冲击最大的还是高一年级。
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其实是高中课业负担最重的两个学期,高二下学期,很多学校的高中课程基本都学完了,加之高二学生的平均自律能力略高于高一,所以高一的学业受干扰程度最大。另外,高一下学期,也是很多少男少女易萌发感情的浪漫期,只可惜韶华不为少年留,孩子们的宝贵青春被不可抗力抹去了一百多天。
5.
初三按预定计划是5月11日开学,届时,体测有没有,科特有没有,目前尚未可知,或揭开谜底,或继续等官宣。从4月27日到5月11日之间,还得祈祷疫情没有新增病例出现,尤其是学校不能有新增病例。目前,朝阳区已经被宣布为我国唯一一个疫情高风险区,给今后几周的正常开学蒙上了阴影。只有到高三平稳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初三才能按预定时间开学,然后依次轮到其他年级。
6.
不受疫情影响的是9年义务教育的升学,幼升小、小升初这两段。目前,各单位内部陆续都在开展升学意向的征集工作。
今年幼升小政策还没有出台,但预计变动不会太大,可以参考去年的情况。就近入学这个大原则不变。
7.
今年小升初政策也没有出台,家长们也可以多参考去年的情况,当然是要参考实际情况,很多6年级家长还是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之下,把形势想得太乐观了,这方面可以参看拙作《今年七月,一场西城小升初的实战》以及《海淀的小升初焦虑6000元一份,我跟买家聊了聊》。
最近围绕着升学还有一个新闻是,熊丙奇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抨击正在筹办中的线上迎春杯赛,向教委施压以取缔这次活动。
结果,应该不出意外。
当然,线上迎春杯的举办,看似突兀,但更像是一种情况不妙下的挣扎,目前小升初的格局是杯赛证书不如三好证书+FCE或者PET,除非是特别牛的孩子通过早培可以早早上岸。
从另一方面来说,早培上不了岸,小升初进入6强就困难多了。除非寄希望于十一2+4的暗中强势。但这个时间点,尤其是在这个疫情管控之下,海选式大规模考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8.
又回到开始那个问题,小学什么时候开学?
目前看是遥遥无期。一个年级接一个年级开学,啥时候能轮到小学低年级,尤其是现在东西海各区的校舍这么紧张,全部开课的话,已经没有可容纳1米间隔的空间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办法会有的。
以前这些孩子可以玩到晚上8、9点钟,那时每次听到这些孩子们的嬉笑,我总不禁会联想到:哇,这些孩子真幸福,一点都不为小升初而烦恼。
现在再听到这些声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的小学,何时开学呢?
开学的消息静等官宣。
1.
现在是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还没恢复线下课,但已经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在家上网课,而且,有的小学家长吐槽自己学校是平时不留作业,现在转入线上教学,各科老师反而都在留作业,还要打卡等等,所有都需要家长拍照或者录视频、音频上传,不交还不行。
这些情况,也不能说是形式主义,但对家长来说总是比较大的负担,也有家长吐槽学校可能觉得孩子们在家看完视频空余时间太多了,需要及时消耗一下孩子们的时间精力。也有家长反映自己孩子的学校并不来添乱,平时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总之,每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2.
还有更让小学生家长担忧的是孩子自律性需要至少一个大人来盯着——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还好,普遍有一定自律能力,自己在家生活问题不大。
很多小学生还需要家长监督,尤其是在用手机方面。不开学,家里总得有人盯着孩子,最难还是双职工没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这类家庭经常得有一个家长请假在家带孩子,总这样对工作影响也大。所以,很多家长还是企盼着学校早日开学。
3.
4月27日,高三就要开学,现在教育系统各个部门都在为高三开学而紧张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教委的统一部署及要求是:开学后,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对所有入校的外来人员要进行登记和体温排查,所有访客需佩戴口罩。同时,暂停走班制等教学模式,要按照防疫期间每位学生前后左右间距1米的标准,对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教学或错时上学。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分时、分散就餐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建议自带餐饮具,加强对公用餐饮具的消毒。
根据报道,现在各学校在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拆分班级、现场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小班教学,保证教室内人均间隔符合规定。另外,高三开学后,线上教学也不会暂停。即便疫情过后,“线上线下相结合,检练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将延续下去。
根据报道,有的学校拆班,就是一个班拆成两个班,在相邻两个教室,老师在其中一个教室讲课,另一个教室的同学们看多媒体视音频,等到下一节,老师再去另一间教室授课,这间教室的同学改上视频直播课。
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任谁都会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年级还能不能开学?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留待教委官宣。
4.
这次疫情对高中冲击最大的还是高一年级。
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其实是高中课业负担最重的两个学期,高二下学期,很多学校的高中课程基本都学完了,加之高二学生的平均自律能力略高于高一,所以高一的学业受干扰程度最大。另外,高一下学期,也是很多少男少女易萌发感情的浪漫期,只可惜韶华不为少年留,孩子们的宝贵青春被不可抗力抹去了一百多天。
5.
初三按预定计划是5月11日开学,届时,体测有没有,科特有没有,目前尚未可知,或揭开谜底,或继续等官宣。从4月27日到5月11日之间,还得祈祷疫情没有新增病例出现,尤其是学校不能有新增病例。目前,朝阳区已经被宣布为我国唯一一个疫情高风险区,给今后几周的正常开学蒙上了阴影。只有到高三平稳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初三才能按预定时间开学,然后依次轮到其他年级。
6.
不受疫情影响的是9年义务教育的升学,幼升小、小升初这两段。目前,各单位内部陆续都在开展升学意向的征集工作。
今年幼升小政策还没有出台,但预计变动不会太大,可以参考去年的情况。就近入学这个大原则不变。
7.
今年小升初政策也没有出台,家长们也可以多参考去年的情况,当然是要参考实际情况,很多6年级家长还是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之下,把形势想得太乐观了,这方面可以参看拙作《今年七月,一场西城小升初的实战》以及《海淀的小升初焦虑6000元一份,我跟买家聊了聊》。
最近围绕着升学还有一个新闻是,熊丙奇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抨击正在筹办中的线上迎春杯赛,向教委施压以取缔这次活动。
结果,应该不出意外。
当然,线上迎春杯的举办,看似突兀,但更像是一种情况不妙下的挣扎,目前小升初的格局是杯赛证书不如三好证书+FCE或者PET,除非是特别牛的孩子通过早培可以早早上岸。
从另一方面来说,早培上不了岸,小升初进入6强就困难多了。除非寄希望于十一2+4的暗中强势。但这个时间点,尤其是在这个疫情管控之下,海选式大规模考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8.
又回到开始那个问题,小学什么时候开学?
目前看是遥遥无期。一个年级接一个年级开学,啥时候能轮到小学低年级,尤其是现在东西海各区的校舍这么紧张,全部开课的话,已经没有可容纳1米间隔的空间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办法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