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清并处理好家长关系/新学期家长寄语5

标签:
教师节小升初幼升小家长关系 |
分类: 教育 |
学校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家庭里,在课外中,家长之间在学校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不算经常在一起接送孩子的情况),最常联系的地方应该是班级微信群,客客气气、吉祥和谐是正常态。
但随着已经持续20年的小升初恶斗,围绕着三好生评比乃至班干部评比之类的孩子们在台前而幕后家长支招使暗劲的恶俗文化也早已侵袭校园。所以,新生家长们也可能遇到家长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
新生家长未来将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是班内争,二是校内争,三是校外学习校内不通气与跨校互助。
一、班内争也可能有两种情况,
(1)是争三好或争班干部,
(2)是真的发生争执如垃圾桶事件。
先说情况(1):争三好
以往小升初有推优,4、5、6年级的三好生就变得很重要,而评选三好生则各校乃至各班情况不一样,有的从结果看很象是老师操控了,也就是有家长做了幕后工作;但更多的还是学生自己选,在后一种情况下,同学人缘就变得很重要。这类事情,甚至连BBC也曾经凑过热闹,他们曾经对武汉一所小学某个班的班长选举做了一个90分钟的专题报道,他们专门到3个候选人的家里去记录候选人及其父母的言行。说实话,那个节目看起来并不舒服,小小年纪的孩子在家长指导之下竟也运用起权谋。
现在,虽然说推优从升序政策上不存在了,但一个三好生较之非三好生在其他情况相同之下更易受初中学校青睐,这仍是不争的事实,尽管领先优势很微弱,但作为小升初的救命稻草是可以小小期待一下的。争当三好生,还是值得孩子努力的一个目标。但需要不需要家长参与,就是各家家长自己的考虑了。而家长无论参与与否,都应该关注班集体建设情况,至少要清楚班里有没有家长参与很深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是对自己孩子的极大不公。这便是情况1。
再说情况2:班内起争执
班里出现争执,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反映给老师,由老师处理最好。双方都是通情达理的家长,则事情很容易快速消弭了。文化背景相近、社会阶层相类似的家长在这些问题上比较容易沟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trboDia7ZJ8OElu0eeSMOaMDtnXQgwMM6IKVXLkal9yiabM31uWg6JGybIXjJvefqbZB0fV1F82xwq0UpFtibSiaQ/0?wx_fmt=jpeg
但现在的学校社会分化悬殊,各色家长各种教育理念都有。如果遇到有一方家长不好说话,就比较麻烦,尤其是那一方孩子的表现如果也很调皮,则往往说明那一方的家庭教育可能失之宽松了。当然,每家的教育情况都不同,最极端的情况是班里的闹孩的家长是社会人之类的,根本不在意子女教育,或者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拳头决定一切的暴力逻辑,而现行政策是学校一旦收下孩子以后,就没有留级更没有惩戒之类的,于是再闹再不讲理的孩子也要有班级接收,而这个班级的家长们就真的要自认倒霉了。当然,这是特别罕见的极端情况。还有以教育专家自居去指责别的家长甚至老师的(有可能其身份是校长副校长的同学之类),也属于罕见的例子。
二、校内争:
在中关村二小的垃圾桶事件背后,有个插曲,说是每当学校想加强校内教育也就是多留课外作业时,就有家长把这情况告到区教委,检举揭发学校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违背了教育部的减负大方针。而这类家长之所以这么做,竟是因为她们的孩子在课外机构学得很苦,把课内时间作为孩子的休息时间,所以不希望课内加大学业负担,并不惜采取邪门歪道的手法干扰学校教学。
课内减负,课外增负,已经是一种趋势,但还只是小部分家庭参与其中,多数家庭仍然依赖校内教学,所以,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有必要认清校内形势,如果还是稀里糊涂地跟着权贵家长思维去为自己孩子减负,一到初中就能看出自己孩子与优秀生之间的巨大入学差距吧,百分制的卷子,点招生普遍考80-90甚至更高,而优秀的三好生但却是课外白丁的孩子能考到60-70分已经是发挥很好了。而到了初三伊始的摸底测试,年级平均分是60多,优秀生竟然考了满分。这又印证了新版的龟兔赛跑,一直在猛跑的是跑在前面的小兔兔,而不是小龟龟。如何满足权贵家长意愿缩小龟兔的差距呢?这在现实中是靠小升初及中考政策,在小升初环节极力破坏优秀生进入优秀中学的机会,而在中考则极大降低考题难度及判分尺度,极力向小龟龟方面移动终点线,造成兔子白跑的既成现实……
无论家长在校内争与不争,首先还是认清校内形势,其次想办法不让自己孩子无端吃亏,当然更极端的例子则是到了非常看重学业成绩的初中,又值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家长们格外需要学校多沟通了,尤其是在师资难免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孩子的学习,间接监督考察老师工作,并与学校沟通,也是当今家长不得不为的无奈举措。目前,小学对教学的要求非常不高,需要就学业问题做沟通的现象比较少见。
三、校外学习校内不通气与跨校互助
有些学校,特别是在海淀的以奥数知名的小学里,班里至少有20%-30%的孩子在课外学习,其结果是到了小升初,高比例的不参加派位率,这种情况属于班里的互相刺激或叫激励了。但更多情况下,比如在城区,在高比例参加小升初派位的班级里,课外学习的情况往往在家长之间互不通气,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家长藏私现象,主要原因是这类家长们担心刺激其他家庭发奋学习而导致自己孩子竞争难度加大。
与之反衬的则是跨学校而在相同机构的互助小组现象在现在也非常流行,这类的结果往往是在一起攒名师小班形成的。
互助与不互助都是家长们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所采取或推动的实际措施。
到了初中阶段,孩子自己主导学习榜样的选择,家长的作用淡化了。
以上只是新时代家长关系中的几类常见情况,家长并不一定都能遇到,甚至有可能都不遇到,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往期精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trboDia7ZJ8OElu0eeSMOaMDtnXQgwMMJEld39Q65oQzdCEUJ11g2jsHhWfGScZnBoe1F51BhiagfFKibGeM9Rn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京城儿童非奥数成长模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trboDia7ZJ8OElu0eeSMOaMDtnXQgwMMbj8Y3quBCYDbvDCImaS530sE4omcQxTcbrB8r0q5rVtXQqQPahqGJ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