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三国之行~萨拉热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标签:
巴尔干三国波黑旅行原创杂谈 |
在记忆中,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仿佛总与战争有关,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战火,两次世界大战,四年波黑内战。

一个只有320多万人口的国家,15万人被清洗,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

今天来到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仍能看到战争岁月里留下的弹痕与遗迹。波黑内战1995年结束,23年过去了,历史的时光翩然而逝,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展现给我的是深沉朴实又神秘。

波澜不惊的米利亚茨河穿城而过,民族之间的恩怨是否也能像这静静流淌的河水一样释然。

走在老城区的街上,欧洲大陆最早运行的有轨电车穿越整个城区从身边咔咔驶过,

远处山上的房屋层层叠叠,茂密的树林已显露出多彩的秋色,

老市政厅的身影在河水中荡漾,河面上浮现出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这座于1896年,由奥匈哈布斯堡王朝建造的仿摩尔式风格的宏伟建筑,

经历过三次战火,最终毁于1992年的那场灾难,后又经过近20年的修复,于2014年对外开放。

当我登上这座黄色中间隔着褐色条纹的老市政厅(Sarajevo City Hall)二楼的阳台,举目远眺,远山,楼阁与高高耸立的宣礼塔勾勒出萨拉热窝美妙的天际线。秋风掠过错落起伏的山脉,蜿蜒流淌的河流,人类和自然演绎的风华岁月,在这里和谐延续。

这景象让我感到迷惑,真不知此时是身在欧洲,还是在神秘的小亚细亚.....

这座曾是萨拉热窝最杰出,最美丽的奥匈帝国时代的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高雅,多拱形结构的回廊精致气派,墙面上饰有手绘花纹的瓷砖,

顶棚的彩色玻璃也很夺人眼目。

离开市政厅,沿着东西走向的米利亚茨河前行,河面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连接起米利亚茨河的南北两岸。

没有几分钟就来到了那座小巧隽秀的拉丁桥(Latin Bridge)。拉丁桥修建于1798~1799年,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米利亚茨河上的一座很平常的石拱桥,但这座看似平凡的桥,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桥的北端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引爆地。这座籍籍无名的石拱桥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这里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访问萨拉热窝,牵手走出市政厅(我估算了一下,市政厅距离拉丁桥最多400米),当他们乘坐的敞篷车经过拉丁桥拐弯减速时,19岁的塞尔维亚热血青年普林西普从桥头咖啡馆冲出,开枪打死了王储夫妇。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于是奥地利便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同盟国俄罗斯随即向奥地利宣战,接着德国向俄罗斯宣战,法国向德国宣战,欧洲列强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就因为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这座看似普通的拉丁桥,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修缮一新的拉丁桥归然不动,似乎连接着城市的过往和未来。偶有市民匆匆而过,空中时而飞过几只鸽子,路旁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时间终于冲淡了一切。

桥头咖啡馆已经改成博物馆,外墙几幅黑白照片,

人行道上的一块石头,标出了塞族青年刺杀时的位置。
前南斯拉夫把普林西普称为爱国者,这座桥也被称为普林西普桥。在这里,普林西普用枪声表达了人民对暴虐的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000多万士兵和700多万贫民伤生。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萨拉热窝并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在那娱乐匮乏的年代,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瓦尔特更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

四十多年后,当我漫步在萨拉热窝老城区,建于16世纪的古老的哈特库拉钟楼依然屹立在那里,与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默默对视。

还记得电影中瓦尔特就是在这座钟楼上打击德国鬼子后,用绳索迅速荡下,逃过了德国鬼子的追捕。

那圆形绿色屋顶的院内,就是格兹.胡瑟雷.贝格清真寺,这里是钟表店老板谢德牺牲的地方。在德国鬼子的机枪扫射下,谢德缓缓跪地而亡的画面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座建于16世纪的贝格清真寺,是波黑最具历史意义的清真寺,

也是巴尔干半岛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奥斯曼风格建筑。

清真寺看起来简朴无华,

但当驼铃叮当,载着白袍旅者,却让我有了一种回到远古的错觉。

光滑的石板路两侧,色彩斑斓的小物件琳琅满目,


这里就是电影中德国鬼子追赶游击队员来到的铜匠街,瓦尔特机敏地穿梭于铜匠街中,在老铜匠们叮咚叮咚敲打铜具的声音中顺利脱身。今天我游走在这里,回忆着电影中相同的场面,竟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

一家小店的门外,一幅中文的介绍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这就是保卫过瓦尔特的那家铜匠铺。

现在小店的老板是电影中铁匠的儿子,这位老人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用简单的中文和英文与我们交谈。

这幅老照片上最醒目的是老板的爷爷,左下角是老板的父亲,右下角是老板和他的兄弟。
电影中的真实场景又一次展现在我的面前,那个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真实的瓦尔特和那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大有人在。

萨拉热窝还是一座文化与宗教的交汇之地。在这座有着欧洲“耶路撒冷”美誉的城市里,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族人,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犹太教,多民族,多宗教在这里落地生根。

短短的一条街上坐落着清真寺,



建于1884~1889年的耶稣圣心教堂,是萨拉热窝乃至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此外还有东正教堂,

犹太教堂(犹太会馆)。在这么近的距离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建筑,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景象,这也应该算是萨拉热窝的一大特色。
他们的信仰各不相同,却又能和平共处,互不相扰,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宗教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女士随意穿行在这儿的大街小巷,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旁聚集了众多露天咖啡座,相隔不远处高耸的清真寺宣礼塔下,阿拉伯水烟馆点缀其间,咖啡的香气和烤肉的香气在空中飘荡.....

赛比利(Sebilj)喷泉,一种奥斯曼风格的木制喷泉,萨拉热窝的地标之一,位于老城区芭莎随亚广场。这里是老城区最繁华的中心。

如今的喷泉广场上,游人如织,鸽子飞来飞去,让我感到岁月是如此静好。

短短不到一天的萨拉热窝之行,让我感到这座饱经战火的历史名城,比我在电视中,在电影里看到的更神秘,更多彩,也更具有魔力!
2023年10月18日,手机拍摄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