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2010-12-07 09:53:50)
标签:

杂谈

标签:彩虹桥、清华镇、理坑、旅游摄影、原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正午时分,我们赶到了清华镇的彩虹桥,这座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古廊桥,依然充满着浪漫、美丽。就象中年的妇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桥下的流水就象顾盼的眼神,充满灵气。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这是一座宽3米,长140多米,横跨100多米的河面,保存完好的木廊与石墩相结合的廊桥,四个船型桥墩上长着绿色的植物,既美观又让我感到它久远的历史。踏上廊桥,依着桥侧的护栏小憩,静静地体验着婺源的美。两岸的青山,青绿的河水,河中划动的竹排,躁动的心立刻就静了下来。桥上的游人坐在木椅上休息,享受着幸福时光。一位背着“短跑”的摄影人似曾相识,原来是昨天在李坑一同拍飞檐的,来自北京的自由民俗摄影人。走到廊桥尽头下来,一处廊亭旁转动着水车,水车的前面有一排建在河水中的石墩,沿着一个个散落的石墩竟然可以过河。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河边廊桥下,一个徽州女人在洗衣服,艳丽的朔料桶,在青山碧水间煞是夺目。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从桥旁走到桥的另一侧,一位女导游带着一队游客也来到这里,只听女导游正在给游客提一个问题:“桥为什么架在河面宽阔的地方,而不建在河面窄小的地方,还能节省建筑材料?”游客哗然,其实聪明的婺源人在南宋时就明晓这个简单的力学问题,河面宽阔时,水流平缓,河面窄小时,水流湍急,对桥墩的冲击力大。彩虹桥的防洪体系体现了古代婺源人的智慧。这座绝版的中国古代廊桥,是无数摄影家和艺术家最钟情的地方,《闪闪的红星》《魂牵柳桥镇》《乡村女教师》和郁达夫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在这里取过外景。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听听这些电影电视剧的名字,就能想到这座浪漫的古桥一定是一个给人以灵感,让人怡梦的地方。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告别美丽的廊桥,又北上到距县城56公里的理坑~藏在深山处的进士村。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早就听说理坑的古建筑很有名,而且这里出了许多名人学士。顺着弯曲。狭窄的山间公路而行,想象不出这些古人是怎样在这偏僻的山村,苦读诗书,走出大山,考取功名的,交通发达的21世纪,这里的路况仍很原始,先人们一定是骑着马或担着行李步行在山间小路上进京赶考的。

一踏上理坑村口的青石板路,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沧桑在这里凝聚,这里是名符其实的“江南曲阜”。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一条小溪将村子一分为二,几座小石桥又将村子合二为一。站在村头的那座小石桥上,一眼就可以看到村另一头郁郁葱葱的山岗。两岸窄小的石板路上布满了游人,使这僻远的小山村显得热闹起来。然而斑驳发黑的“粉墙”让人隐隐感到一种忧伤,黛瓦飞檐展示他曾经的美丽。岸边百岁桥旁,三两成群的南京交通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写生。这里的灵气,这里的忧伤也许会让他们的灵感插上翅膀,成就他们未来艺术的辉煌。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从路旁的寻常小巷走到村子里面,里面的世界更精彩,藏着许多建筑艺术的瑰宝。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建于明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宫上卿”。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兵部主事的“司马第”、、、、、、、这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虽外墙已剥落褪色,失去了“粉墙”原有的本色,但保持完好的精美木雕、砖雕、石雕、门楼气宇不凡和简朴庄重的外观,仍揭示了主人原有的豪华气派,和虽官至尚书,且清正廉洁的品格以及仕途坎坷的多重心态。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沿着村旁砍柴人的石阶小路登上了临村小山的半山腰,俯视理坑,小路两旁的树枝在上部合抱在一起,让我的视野从一个圆洞中扩展向外,组成一个圆形的画面,画面内,理坑在青山环抱的小山窝里。飞檐翘角的马头墙依着村内小巷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深宅大院内的后花园依然树也青青,花也盈盈。一种悠悠然的感觉。人们在这里悠闲地生活着。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深情满江西(三)~无梦到徽州~婺源(四)

    山上也有几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沿着石阶小路依次而坐地在写生,他们画板上的理坑又是什么样呢?这就是我久已闻名,今得以实见的理坑。几百年来,从这里先后走出过七品以上的官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582卷之多,其中许多被列入《四库全书》。几百年来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想不到宋明理学在理坑的影响有如此之深。理坑,它的古老和书香在我心里慢慢地散发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