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苍的历史,残缺的艺术~游圆明园(一)

标签:
杂谈 |
圆明园是圆明、绮春、长春三园的统称。始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最初是康熙赐给雍正的小园子,几经扩修,在乾隆时达到鼎盛,建成了一座总面积5200余亩,既有江南园林清秀多姿,又具宫廷建筑雍容华贵,而且还汲取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建筑形式,是一座融不同园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中西合璧式园林。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秋天,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掠夺了无数珍宝后,又对这座极尽世界园林艺术精华的瑰宝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一把火将之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此园又一次经历毁坏和掠夺,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我们从绮春园宫门进入园区,沿着湖边修复后的林荫路欣赏已不复存在的“美景”,湖边的残荷透着阳光泛着金黄色。
随着过往的游人,我们信步来到连接天心水面和敷春堂之间的一座废弃的古石桥旁。这座“残桥”是圆明园三园罹劫后,并经百年风雨沧桑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老石桥。
沿着观赏路继续前行,忽然看到长春湖中有游船行驶,原来是通往湖中圆形岛屿海岳开襟的。
西洋楼景区是长春园乃至圆明园最为特别的景区,据说是郎世宁与蒋友仁分别设计的仿法国凡尔赛宫的西欧式景观。它位于长春园北面,长900米,宽近80米,最宽处180米。
顺着迷宫青砖砌成的夹道,走出迷宫来到位于小山包上的西式亭阁上,
站在亭阁的石栏杆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
迷宫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圆顶的石亭是西方的建筑风格,这是一处中西合璧组成的景观。
迷宫的东面是海晏堂,这座建于乾隆24年,(1759年)的建筑是西洋楼建筑群中最大的一组建筑。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大喷泉的喷水口没有使用西方常见的人物造型,而是在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只可惜现在仅存的只有散落着的柱体、水槽、柱墩和石壁。
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现只剩下长满了草的基础。
十二生肖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台湾。法国侵略者还恬不知耻地竞拍,想想就让人气愤。牛、虎、猴、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