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心血管疾病
1. 在中国,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正在明显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绝经对传统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脂肪分布从女性型向男性型转变,糖耐量降低,血脂异常,血压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紧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炎性反应等;
2.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动脉压增高和糖尿病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女性冠心病的症状常不典型,发生心梗后预后更差;
3. 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酒,饮食控制,减轻体重,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及血脂;
4. 不推荐仅为预防心血管疾病使用HRT;
5. 绝大多数临床前研究和观察性研究支持激素治疗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HRT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危险,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脂蛋白谱和代谢综合征,可能也有作用;
6.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已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女性中,在开始激素治疗的第一年中,冠状动脉事件增多(被称为“早期危害”)。因此激素治疗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7. 有证据表明,对于小于60岁无心血管疾病的近期绝经的女性(被称为“时间窗”),开始HRT不会引起早期危害,并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60岁以上的妇女是否继续HRT则需根据总体的危险-获益分析决定;
8. 单用雌激素可能对冠状动脉有更多的益处,需要加用孕激素的女性,尽可能选用对心血管系统无不良作用的孕激素(天然孕酮)。
9. 有静脉血栓栓塞史的妇女应用HRT勿口服用药,有潜在或已证实有静脉血栓栓塞和卒中危险因素的妇女,在应用HRT前应进行个体化咨询,对于这些妇女,应选择经皮途径的HRT,而不是口服用药。
n 乳腺癌
1. 雌激素/孕激素治疗达3~5年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终生乳腺癌的发生危险;
2. 现有HRT应用的循证医学数据表明,HRT治疗5年以上者,乳腺癌的发生危险是不确定的,不同文献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即使增加,其危险也是很小的(小于每年0.1%),这种危险性的增加属于“罕见”类型。增加比率与其它危险(如肥胖和每日饮酒超过2个标准饮量)的影响相似;
3. 对于使用不同种类和通过不同途径给予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雄激素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有不同影响,现有的数据提示,天然或接近于天然的孕激素可能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生率,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评价;
4. WHI的数据显示单用雌激素达7年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甚至稍有下降;
5. 目前的证据表明,乳腺癌仍然是HRT的禁忌症。
n 骨质疏松
1. 预防过早绝经和继发性闭经患者的骨丢失是HRT的指征;
2. 对于有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危险的60岁以下绝经后妇女,可推荐HRT;
3. 对于仅以预防骨折为目的的60岁以上妇女,不推荐开始使用HRT;对于那些已经持续应用HRT的妇女,需要根据个体考虑其给药方法和剂量,并与其它已确认的疗法相权衡;
4. 采用HRT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最低有效剂量,经皮比口服给药方式副作用小;
5. 停止HRT后,会再次出现骨量丢失,存在骨折危险的妇女应该接受其他已经证实有效的骨保护作用的药物治疗。
n 泌尿系统
1. 在绝经后妇女中,生殖泌尿系统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燥、疼痛、性交痛、尿频、尿急等非常常见;
2. 生殖泌尿系统萎缩症状对雌激素有良好的反应,尤其是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但停止使用后,症状可能再次出现;
3. 单纯压力性尿失禁治疗首选盆底肌训炼和手术治疗,全身激素治疗不能预防和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但围手术期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有利于手术的操作和恢复;
4. 对于合并有急迫性尿失禁或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的绝经后妇女,一线治疗方法为抗毒蕈碱药物[一线用药:M受体拮抗剂托特罗定(Tolterodine)]加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
n HRT与认知功能
1. 自然绝经期间开始使用HRT,对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没有充分的数据说明是否在绝经后早期使用HRT能增加或降低晚期痴呆危险;
2. 手术绝经患者术后使用HRT,对认知功能可能具有短期益处;
3. 不推荐HRT作为任何年龄预防认知能力下降或痴呆的唯一的一线治疗;
4. HRT似乎增加那些在65岁之后首次HRT妇女痴呆的发生率。
n 结肠癌
1. 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HRT联合制剂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危险;
2. 不过,不推荐仅为预防结肠癌而使用HRT。
n 卵巢早衰( 40 岁以前绝经)
1. 又称“提前绝经”,提前绝经的妇女会有特别的需求,应额外进行咨询;
2. 对于提前绝经的妇女,绝经期管理用药应较绝经后雌激素剂量稍大;
3. 推荐HRT应至少用至正常自发性绝经年龄,之后,应按照正常绝经后妇女管理指南来进行治疗;
4. 对于40岁以前切除双侧卵巢的妇女,可考虑应用雌激素和必要时雄激素治疗。
n 绝经后妇女雄激素治疗
雄激素与一些绝经症状(如乏力、性欲下降等)可能有关系,但目前没有客观指标评估患者是否缺乏雄激素以及缺乏的程度,也没有单独的雄激素补充药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