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二)——感谢在读博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2023-06-07 08:24:58
标签: 致谢 读博
在访谈的同时,我完成了备忘录、访谈日志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完成了数据编码,也同时进行正文写作。在完成最后一位校长访谈后的2个月,我完成了初稿,历时9个月。虎年大年初二我交了初稿,初四老师就给了回复。现在回头来看,初稿写得非常粗糙,就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老师很耐心地看了,在初稿上做了些批注,让我思考“表现形式和原因”如何区分,要“按照质性研究的规范来写,要边写边思考”,指出“逻辑问题”是我的主要问题。开启了我漫长的为期10个月的修改过程。每次修改后,老师都会给我一些鼓励,“这样更清晰一些,先写出来我再看”(2022年2月)“只要抱着认真的研究态度,一步一步往前走,并不断反思总结,论文总能写好,而且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2022年4月)“这一稿有质的变化,框架可以了,逻辑也比较清晰。特别是绪论和第一章,内容不错,基本可以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但仍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2022年8月)“感觉进步很大,稍修改后可以预答辩了。有两点感受:事在人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林的论文我记不起来看了几遍,但每次都有进步,做博士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水平、成为博士的过程。”(2022年11月)这些鼓励的话语始终温暖和鼓舞着我向前向好的方向努力。
刘老师一直跟我们分享“世界上很多事情别人都可以代替,唯有读书学习谁也替代不了”。确实如此,访谈了一年,同时提纲改了1个月,初稿写了9个月,二稿改了6个月,三稿改了3个月,预答辩后改了4个月,从辞职到现在已经有3年时间,我没有坚持住一直脱产,在初稿完成后,不得不返回原工作岗位;我也没有按四年的培养期毕业,但是我做到沉下心来做研究,在兼顾中仍旧以学业为重。我曾体会过面对着大量的资料,很多天动不了笔,就尝试着写备忘录,来碎片化地记录访谈时的启发;我曾经作息紊乱,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就开始每天下午带着书到东湖绿道骑车,骑累了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会书,似乎头脑都清晰一些,逐渐调回到6:30起22:30睡的作息规律;我曾经在各种材料的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感觉一团乱麻,报了一些网课,听听讲座,边听边想,抓到了那一闪而逝的灵感,画成草图、找到规律,那种兴奋让我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我也曾在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不知道哪种才是最规范的,看文章、听研究方法课、自己尝试着写、不断地修改,慢慢地找到感觉,直到请教了几位擅长扎根理论的老师后再做修改,才对自己的研究规范性有个更进一步的信心。
感谢刘献君老师不厌其烦地看我的论文,不断鼓励,不断提出意见、指出问题,指引我学习努力的方向,终身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做学术研究;指导我做人做事的方式,淡泊名利,自我调节,在有限的范围内做能够做的事情。感谢陈廷柱老师、余东升老师、贾永堂老师、李太平老师、沈红老师、陈敏老师、雷洪德老师、张俊超老师、郭卉老师、魏署光老师等在开题答辩、中期检查以及预答辩中给予的批评、建议、指导,在写作过程对某个具体模型的建议、对某个部分的前后顺序调整、对各级标题的修改,还有时常的提醒和鞭策,令我感恩不已;感谢蔺亚琼老师和王小青老师对我在扎根理论规范性问题的指点;感谢彭湃老师在我初次开题失利后对选题的建议;感谢李伟老师、于海琴老师时常的鼓励;感谢教科院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关心帮助和无私指点。还要感谢浙江大学王一涛老师,在预答辩之后帮我看稿,给予论文整体肯定的意见,并提出理论创新的建议;感谢无锡太湖学院的阙明坤老师,对民办高校发展历程中出现疑问时,我往往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感谢2018级教育博士全班同学。这是一个特别融洽和齐心的班级,第一个学期,大家都住校,一起上课、分组讨论、开班会、郊游、聚餐,重新过起学生生活和集体生活,很开心。网课的时候,大家经常在网上上课、依旧积极响应,作业都准时交齐。课程结束后,大家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进度不再一致,我们还是会有班会交流研究进度、分享经验;当有同学有新的阶段性进展时,大家都会为他/她衷心祝贺。特别感谢班长黄光生同学,每学期定期来学校学习,带动和吸引着同学们不断地到学校来,也谢谢他帮我做了预答辩的记录;感谢陈健、赵强、赵晓玉的先行一步,给我们很多激励和经验分享;感谢俞慧刚、黄光生、谭珠珠的并肩同行,相互激励;感谢乔晓艳、周萍、王霞每个暑假来华科一起泡图书馆;感谢梁慧颖、方安琪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一直以来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感谢师门所有兄弟姐妹们。感谢万爱莲师姐、罗家才师兄及各位师兄师姐师妹在日常组会上的交流和分享;感谢任初明师兄对论文访谈提纲的建议;感谢赵立莹师姐对我访谈遭遇拒绝的积极解读和面对陌生校长如何毛遂自荐的建议;感谢王文涛师兄、陈国峰师兄对论文选题或成果的倾听和指点;感谢肖聪师姐信任,分享她的论文研究过程给我学习;感谢杨雪师姐对结合访谈资料撰写论文给出范例;感谢陈玲师姐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上的成功探索;感谢巫国云师兄、王靖师兄对我研究过程、理论构建上的建议;感谢陈瑜师妹帮忙引荐,请小青老师给我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上给予指点,也跟我探讨她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的心得,还不断地帮我找需要的文献。感谢赵彩霞、杨伊师妹热情洋溢的学术热情对我的鼓舞。张莉师妹,我们之间已经不是师姐妹的感情,而是姐妹之情了,感谢她一路同行、陪伴,共度各种难关。
感谢我所在的单位对我全职或在职读博的支持,在职读书势必影响了工作,感谢学校董事会和校务会领导们的包容,尤其是对我坚决辞职后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学校历任校长一直关心我的学业和工作;感谢董事长和校长的信任,书记和副校长的推荐,一年之后再次邀请我回到原岗位,并赋予审核评估工作之重任,同时还给予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以保证我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样感谢张副校长承担了主要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我总是线上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陈部长承担了过多的琐事和庶务,让我可以更容易地集中心神于论文修改;感谢教务部各位同仁的支持;感谢詹老师在这些年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感谢学校很多同事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家人们对我完成学业的支持。公公婆婆一直在帮我照顾孩子,特别是在我读博最初的2年,住在学校,或是周末出差,他们都毫无怨言,想着办法做好吃的给我补充营养;公公是我论文第一位读者,每每写出一章,就送到他手中,他认真读了,然后提出问题,还会从他的视角提出一些建议。爸爸妈妈,一直在安徽老家,总在关心着我的学业进展,在我取得成绩时表示祝贺,问下一步的安排,提醒我不要骄傲,叮嘱我要走好每一步;爸爸还推荐了《易经》帮助我理解“变化”,甚至还把收藏多年的易经书籍,挑拣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寄来给我。我的爱人,擅长逻辑思维,在我往往陷入逻辑混乱的时候,跟他谈一谈,往往能脑洞大开、眼前一亮;他也陪着我到外地访谈,在当地租车,开车、找美食,做最称职的“护花使者”。感谢儿子从初一到高二,学习上没有让我太操心,生活上一起共享宵夜,常常做个听众,听我分享做一个教育学高龄学生的心得体会。
在为期五年的读博过程中,在课程学习和独立完成博士论文的痛并快乐中,我得到了学术成长;在学业与职业的艰难平衡中,我悟得了取舍之法;在长期的压力、层出不穷的疾病,以及发展的困惑中,重新认识自我,学会了化解压力、努力保持健康和自洽。回顾五年来写下的笔记和感悟,看到自己不断地积累,看到有所顿悟时的狂喜,看到老师的批评和表扬,不敢说达到了老师对“脱胎换骨”的要求,但也能自信地说收获颇丰。如今毕业在即,深深感谢老师的教诲。
刘老师说,人生要读“理论、实践和自己”三本书。在即将结束博士学习生涯,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的时候,我坚信我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践行教育实践,持续进行自我反思,不荒废时光,不辜负教诲,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于教科院图书馆
2023年4月23日
致谢(二)——感谢在读博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在访谈的同时,我完成了备忘录、访谈日志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完成了数据编码,也同时进行正文写作。在完成最后一位校长访谈后的2个月,我完成了初稿,历时9个月。虎年大年初二我交了初稿,初四老师就给了回复。现在回头来看,初稿写得非常粗糙,就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老师很耐心地看了,在初稿上做了些批注,让我思考“表现形式和原因”如何区分,要“按照质性研究的规范来写,要边写边思考”,指出“逻辑问题”是我的主要问题。开启了我漫长的为期10个月的修改过程。每次修改后,老师都会给我一些鼓励,“这样更清晰一些,先写出来我再看”(2022年2月)“只要抱着认真的研究态度,一步一步往前走,并不断反思总结,论文总能写好,而且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2022年4月)“这一稿有质的变化,框架可以了,逻辑也比较清晰。特别是绪论和第一章,内容不错,基本可以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但仍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2022年8月)“感觉进步很大,稍修改后可以预答辩了。有两点感受:事在人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林的论文我记不起来看了几遍,但每次都有进步,做博士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水平、成为博士的过程。”(2022年11月)这些鼓励的话语始终温暖和鼓舞着我向前向好的方向努力。
刘老师一直跟我们分享“世界上很多事情别人都可以代替,唯有读书学习谁也替代不了”。确实如此,访谈了一年,同时提纲改了1个月,初稿写了9个月,二稿改了6个月,三稿改了3个月,预答辩后改了4个月,从辞职到现在已经有3年时间,我没有坚持住一直脱产,在初稿完成后,不得不返回原工作岗位;我也没有按四年的培养期毕业,但是我做到沉下心来做研究,在兼顾中仍旧以学业为重。我曾体会过面对着大量的资料,很多天动不了笔,就尝试着写备忘录,来碎片化地记录访谈时的启发;我曾经作息紊乱,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就开始每天下午带着书到东湖绿道骑车,骑累了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会书,似乎头脑都清晰一些,逐渐调回到6:30起22:30睡的作息规律;我曾经在各种材料的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感觉一团乱麻,报了一些网课,听听讲座,边听边想,抓到了那一闪而逝的灵感,画成草图、找到规律,那种兴奋让我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我也曾在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不知道哪种才是最规范的,看文章、听研究方法课、自己尝试着写、不断地修改,慢慢地找到感觉,直到请教了几位擅长扎根理论的老师后再做修改,才对自己的研究规范性有个更进一步的信心。
感谢刘献君老师不厌其烦地看我的论文,不断鼓励,不断提出意见、指出问题,指引我学习努力的方向,终身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做学术研究;指导我做人做事的方式,淡泊名利,自我调节,在有限的范围内做能够做的事情。感谢陈廷柱老师、余东升老师、贾永堂老师、李太平老师、沈红老师、陈敏老师、雷洪德老师、张俊超老师、郭卉老师、魏署光老师等在开题答辩、中期检查以及预答辩中给予的批评、建议、指导,在写作过程对某个具体模型的建议、对某个部分的前后顺序调整、对各级标题的修改,还有时常的提醒和鞭策,令我感恩不已;感谢蔺亚琼老师和王小青老师对我在扎根理论规范性问题的指点;感谢彭湃老师在我初次开题失利后对选题的建议;感谢李伟老师、于海琴老师时常的鼓励;感谢教科院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关心帮助和无私指点。还要感谢浙江大学王一涛老师,在预答辩之后帮我看稿,给予论文整体肯定的意见,并提出理论创新的建议;感谢无锡太湖学院的阙明坤老师,对民办高校发展历程中出现疑问时,我往往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感谢2018级教育博士全班同学。这是一个特别融洽和齐心的班级,第一个学期,大家都住校,一起上课、分组讨论、开班会、郊游、聚餐,重新过起学生生活和集体生活,很开心。网课的时候,大家经常在网上上课、依旧积极响应,作业都准时交齐。课程结束后,大家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进度不再一致,我们还是会有班会交流研究进度、分享经验;当有同学有新的阶段性进展时,大家都会为他/她衷心祝贺。特别感谢班长黄光生同学,每学期定期来学校学习,带动和吸引着同学们不断地到学校来,也谢谢他帮我做了预答辩的记录;感谢陈健、赵强、赵晓玉的先行一步,给我们很多激励和经验分享;感谢俞慧刚、黄光生、谭珠珠的并肩同行,相互激励;感谢乔晓艳、周萍、王霞每个暑假来华科一起泡图书馆;感谢梁慧颖、方安琪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一直以来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感谢师门所有兄弟姐妹们。感谢万爱莲师姐、罗家才师兄及各位师兄师姐师妹在日常组会上的交流和分享;感谢任初明师兄对论文访谈提纲的建议;感谢赵立莹师姐对我访谈遭遇拒绝的积极解读和面对陌生校长如何毛遂自荐的建议;感谢王文涛师兄、陈国峰师兄对论文选题或成果的倾听和指点;感谢肖聪师姐信任,分享她的论文研究过程给我学习;感谢杨雪师姐对结合访谈资料撰写论文给出范例;感谢陈玲师姐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上的成功探索;感谢巫国云师兄、王靖师兄对我研究过程、理论构建上的建议;感谢陈瑜师妹帮忙引荐,请小青老师给我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上给予指点,也跟我探讨她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的心得,还不断地帮我找需要的文献。感谢赵彩霞、杨伊师妹热情洋溢的学术热情对我的鼓舞。张莉师妹,我们之间已经不是师姐妹的感情,而是姐妹之情了,感谢她一路同行、陪伴,共度各种难关。
感谢我所在的单位对我全职或在职读博的支持,在职读书势必影响了工作,感谢学校董事会和校务会领导们的包容,尤其是对我坚决辞职后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学校历任校长一直关心我的学业和工作;感谢董事长和校长的信任,书记和副校长的推荐,一年之后再次邀请我回到原岗位,并赋予审核评估工作之重任,同时还给予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以保证我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样感谢张副校长承担了主要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我总是线上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陈部长承担了过多的琐事和庶务,让我可以更容易地集中心神于论文修改;感谢教务部各位同仁的支持;感谢詹老师在这些年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感谢学校很多同事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家人们对我完成学业的支持。公公婆婆一直在帮我照顾孩子,特别是在我读博最初的2年,住在学校,或是周末出差,他们都毫无怨言,想着办法做好吃的给我补充营养;公公是我论文第一位读者,每每写出一章,就送到他手中,他认真读了,然后提出问题,还会从他的视角提出一些建议。爸爸妈妈,一直在安徽老家,总在关心着我的学业进展,在我取得成绩时表示祝贺,问下一步的安排,提醒我不要骄傲,叮嘱我要走好每一步;爸爸还推荐了《易经》帮助我理解“变化”,甚至还把收藏多年的易经书籍,挑拣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寄来给我。我的爱人,擅长逻辑思维,在我往往陷入逻辑混乱的时候,跟他谈一谈,往往能脑洞大开、眼前一亮;他也陪着我到外地访谈,在当地租车,开车、找美食,做最称职的“护花使者”。感谢儿子从初一到高二,学习上没有让我太操心,生活上一起共享宵夜,常常做个听众,听我分享做一个教育学高龄学生的心得体会。
在为期五年的读博过程中,在课程学习和独立完成博士论文的痛并快乐中,我得到了学术成长;在学业与职业的艰难平衡中,我悟得了取舍之法;在长期的压力、层出不穷的疾病,以及发展的困惑中,重新认识自我,学会了化解压力、努力保持健康和自洽。回顾五年来写下的笔记和感悟,看到自己不断地积累,看到有所顿悟时的狂喜,看到老师的批评和表扬,不敢说达到了老师对“脱胎换骨”的要求,但也能自信地说收获颇丰。如今毕业在即,深深感谢老师的教诲。
刘老师说,人生要读“理论、实践和自己”三本书。在即将结束博士学习生涯,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的时候,我坚信我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践行教育实践,持续进行自我反思,不荒废时光,不辜负教诲,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于教科院图书馆
2023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