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一)——感谢在读博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2023-06-07 08:15:46
标签: 致谢 读博
行文至今,已是读博第五年的尾声。回首这五年经历,感慨万千。从萌生读博的想法到开始行动,这个过程经历了14年,踌躇不定源于胆怯、困惑以及缺乏动力;从正式攻读博士学位到如今即将完成学业经历了5年,困知勉行来自勇气、目标和内在动力。
从事了14年的教师和高校管理者,过往的研究、思考、投入和付出为我报考华科教育博士奠定了实践基础;42岁的我成为2022级教育博士班中年龄相对最大的“小林姐”。年龄对我从来不是压力,以前我一直是班上最小的,被老师同学照顾;而现在是最大的,并主动担起了学习委员的职责,与班长配合督促大家学业。攻读博士期间最大的两个压力,是学业与工作的平衡压力、固有工作思维转换为学术思维的压力。由于读博前刚被调到教务部部长岗位,新岗位工作非常繁重,急需做好工作与学业的平衡,这在读博前就有心理预期的;另一方面,过去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学习,思维习惯往往立足于管理实践,因此如何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术的思维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的。与导师刘献君教授见面之初,刘老师就提出读博士要“脱胎换骨”的要求。当时虽不懂如何脱胎换骨,但对这四个字充满着憧憬和期待,铭刻于心,常常再三品读,反思己身。以上的两大压力的出现、应对也促进了我对脱胎换骨的理解。
正如民办高校校长角色冲突都会经历“发生—识别—调适”的过程,读博则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种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快乐输入到痛苦输出的过程;从兼顾工作和学业到选择学业的过程;从工作思维转变到学术思维的过程。
脱胎换骨过程之一,从快乐输入到痛苦输出的过程即从快乐学习输入,到感受到输出的痛苦,并艰难度过的过程。上学听课的时光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学院开设了12门博士专修课程,除了主讲老师以外,还有很多老师分别承担部分模块的教学,让我有机会领略更多教师的魅力和风采。我每天听课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次提问、互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每节课都留下了用不同颜色标记满满的笔记、每门作业都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习真是让人感到开心的事情。教科院的老师、博士课程学习和作业带给我一些新的心境,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成长为老师的过程,领会到自己读博的动机,也对读博的未来充满期待。我像一块海绵,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快快成长,多读书,多思考,多吸收。我参加院校研究会全国的学术活动,不断认识教育界的前辈同行、聆听最新的研究成果;参加导师的课题,跟随老师们共完成研究任务,合作出版研究成果;参加同门的组会,在师兄师姐对选题、研究方法、写作等学术研讨中潜移默化逐渐融入;也因工作需要参加与各种教育领域的会议,学习成果导向、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等丰富内容。
但没过多久,我逐渐开始感受输出的困难。投出去的稿件一次次被退稿,每次被退稿都是对自己输出能力的否定。曾经跟随刘老师以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去参加了北方一所民办高校的座谈,以民办高校管理者的角色进行发言。从坐到那个专家席上,我就如坐针毡,心中惶惶,一方面自感过往对民办高校的研究范围较窄、程度较浅;一方面感觉前期的输入,没有足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虽然完成了发言,但心情非常沮丧。感谢雷洪德老师时常推荐好书好文,让我更有针对性地模仿学习,让我对输出的理解更加广泛。我总结过去搁下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一本专著;结合当前研究的工作,发表了一篇C扩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收录;2篇普刊论文,其中1篇被教育公众号作为高教前沿推荐;1篇咨询报告被江苏省政协、南京市政协采纳;也在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的汇报……输出的过程是多样的,输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未来也会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脱胎换骨过程之二,从兼顾工作和学业到选择学业的过程,即我领会到了“平衡最重要的不是兼顾,而是取舍”,并做出影响博士学业生涯重要取舍的行动。博二开始学校的工作繁忙到让我连持续一周的脱产都无法做到,人就在华科和武工商的路上来回奔波。工作与学业的平衡矛盾加剧了输出的压力。我内心充满着挣扎,工作和学习对时间的撕扯、学习一年后的惶恐,内心向往着全职读书,行动上却放不下永无止境的教学管理,在茫然和痛苦之中,我向刘老师诉说内心挣扎时,忍不住掉了眼泪,刘老师用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现在这些职位不算什么,要把握住最重要的事情,读博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学业”“当然我不能帮你做决定,你自己考虑。”这段话如醍醐灌顶,当下心中作出了辞职的决定。但当时觉得还不是行动的时机,只是尝试做了一些部门内部的分工调整,跟学校领导多次提出增加副手或者辞去行政职务,终于在博三前想通了没有最好的时机,坚定地辞去行政职务,转教师岗,开始脱产做博士论文。辞职后并没有一身轻松,我经历了作息的紊乱,颈椎病、胃病、头疼等疾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轮番来袭,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开始调理身体、锻炼身体。但很快,我进入到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在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为我遗憾,遗憾我放弃了蒸蒸日上的事业;有人为我赞叹,佩服我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有人逐渐地远离,因为没有相同的道路共同的话题;也有人携手同行,不断勉励成为更知心的朋友。回顾来路,更加庆幸当初做出的决定,更明确“取舍”对于人生的意义。
脱胎换骨过程之三,从工作思维转变到学术思维的过程,是用2年9个月完成从选题、开题、访谈、写作、修改、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的过程。
和全班大多数人顺利开题不同的是,我的第一次开题被评委老师们批得很厉害,从选题到综述,从研究方法到文章框架,都有问题,于是老师们建议我换个题。办好脱产之后,我开始全心研究选题。在十几天的时间,跟刘老师报了不下十个题目,刘老师说“仅拍脑袋是不行的”,一方面让我再想想,一方面指出某个领域可以,但是某个具体问题不行,还要我跟同学、老师们讨论一下想法。但是那时候太焦虑了,有点想法就想得到刘老师的认可,结果三天两头找老师确认题目。终于把刘老师惹毛了,批评我“太浮躁”。我一直以为快是效率,是优势,却忽视了在学术研究中,静下心研究和积累才是正途。真的很久没有被批评了,一下子冷静下来,找同学老师讨论请教,特别感谢张俊超老师对研究民办校长问题的兴趣,鼓励我开展民办高校校长研究;感谢张安富校长对校长研究的选题的建议,让我从稳定性问题中找到了角色冲突问题;感谢雷洪德老师指出我在研究文献综述方面的不足,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阅读;感谢阙明坤老师跟对校长角色冲突选题价值的认可和分析,让我增加了对这个题目的信心……最终在2个月内重新成功开题。后来刘老师跟我谈起那次批评,说他很少批评人了,像我现在也很少会被批评了,但是批评真的可以帮助人成长。之后的三年,我基本上保持着两个月跟老师汇报一次的节奏,既方便老师对我的进度的把握,也是对自己一段时间研究工作的总结。刘老师除了鼓励和指出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再没有批评过我的态度,也没有催促过我。但是在梦中,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梦境——老师问我:“小林,进度怎样了”“最近要抓紧了”“改好了给我看看”等等,总让我在疲倦懈怠之时,不断地警醒,保持前行。
开题后的一年,我完全进入到博士论文的研究中。编写访谈提纲、开展预访谈,到处找人帮我介绍校长接受访谈。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间,我访谈了29位校长和2位专家。慢的时候,邀约困难、记录、分析不熟练,每次访谈都是一次对心理的挑战,一个月大约能访谈到2位校长;到后期,邀约更加熟练、访谈更加娴熟,最快的时候,一周访谈了五位校长。我要衷心地感谢那些接受了我访谈的校长们,他们认真思考、坦诚相待,他们既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又对现实存在问题困难直言不讳,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同时他们也将其在教育领域的经验、思考和研究倾囊相授,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冲突处理的方式无不在冲击、瓦解和重构着我的固有思维,也指引着我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我也要感谢帮我介绍了各位校长的同行、朋友、同事们,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位校长的访谈。我还要特别感谢两位接受访谈的教育管理专家,对我这个选题的思考和讨论,一方面对我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予以验证,一方面对我打开思路有很好的启发。还有外地的几位校长答应接受访谈,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成行,很是遗憾,但仍旧心存感激,希望有机会再进行访谈学习。因为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和研究伦理的要求,我无法在这里明确地点名道姓地表示感谢,深表遗憾。
致谢(一)——感谢在读博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行文至今,已是读博第五年的尾声。回首这五年经历,感慨万千。从萌生读博的想法到开始行动,这个过程经历了14年,踌躇不定源于胆怯、困惑以及缺乏动力;从正式攻读博士学位到如今即将完成学业经历了5年,困知勉行来自勇气、目标和内在动力。
从事了14年的教师和高校管理者,过往的研究、思考、投入和付出为我报考华科教育博士奠定了实践基础;42岁的我成为2022级教育博士班中年龄相对最大的“小林姐”。年龄对我从来不是压力,以前我一直是班上最小的,被老师同学照顾;而现在是最大的,并主动担起了学习委员的职责,与班长配合督促大家学业。攻读博士期间最大的两个压力,是学业与工作的平衡压力、固有工作思维转换为学术思维的压力。由于读博前刚被调到教务部部长岗位,新岗位工作非常繁重,急需做好工作与学业的平衡,这在读博前就有心理预期的;另一方面,过去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学习,思维习惯往往立足于管理实践,因此如何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术的思维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的。与导师刘献君教授见面之初,刘老师就提出读博士要“脱胎换骨”的要求。当时虽不懂如何脱胎换骨,但对这四个字充满着憧憬和期待,铭刻于心,常常再三品读,反思己身。以上的两大压力的出现、应对也促进了我对脱胎换骨的理解。
正如民办高校校长角色冲突都会经历“发生—识别—调适”的过程,读博则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种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快乐输入到痛苦输出的过程;从兼顾工作和学业到选择学业的过程;从工作思维转变到学术思维的过程。
脱胎换骨过程之一,从快乐输入到痛苦输出的过程即从快乐学习输入,到感受到输出的痛苦,并艰难度过的过程。上学听课的时光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学院开设了12门博士专修课程,除了主讲老师以外,还有很多老师分别承担部分模块的教学,让我有机会领略更多教师的魅力和风采。我每天听课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次提问、互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每节课都留下了用不同颜色标记满满的笔记、每门作业都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习真是让人感到开心的事情。教科院的老师、博士课程学习和作业带给我一些新的心境,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成长为老师的过程,领会到自己读博的动机,也对读博的未来充满期待。我像一块海绵,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快快成长,多读书,多思考,多吸收。我参加院校研究会全国的学术活动,不断认识教育界的前辈同行、聆听最新的研究成果;参加导师的课题,跟随老师们共完成研究任务,合作出版研究成果;参加同门的组会,在师兄师姐对选题、研究方法、写作等学术研讨中潜移默化逐渐融入;也因工作需要参加与各种教育领域的会议,学习成果导向、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等丰富内容。
但没过多久,我逐渐开始感受输出的困难。投出去的稿件一次次被退稿,每次被退稿都是对自己输出能力的否定。曾经跟随刘老师以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去参加了北方一所民办高校的座谈,以民办高校管理者的角色进行发言。从坐到那个专家席上,我就如坐针毡,心中惶惶,一方面自感过往对民办高校的研究范围较窄、程度较浅;一方面感觉前期的输入,没有足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虽然完成了发言,但心情非常沮丧。感谢雷洪德老师时常推荐好书好文,让我更有针对性地模仿学习,让我对输出的理解更加广泛。我总结过去搁下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一本专著;结合当前研究的工作,发表了一篇C扩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收录;2篇普刊论文,其中1篇被教育公众号作为高教前沿推荐;1篇咨询报告被江苏省政协、南京市政协采纳;也在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的汇报……输出的过程是多样的,输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未来也会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脱胎换骨过程之二,从兼顾工作和学业到选择学业的过程,即我领会到了“平衡最重要的不是兼顾,而是取舍”,并做出影响博士学业生涯重要取舍的行动。博二开始学校的工作繁忙到让我连持续一周的脱产都无法做到,人就在华科和武工商的路上来回奔波。工作与学业的平衡矛盾加剧了输出的压力。我内心充满着挣扎,工作和学习对时间的撕扯、学习一年后的惶恐,内心向往着全职读书,行动上却放不下永无止境的教学管理,在茫然和痛苦之中,我向刘老师诉说内心挣扎时,忍不住掉了眼泪,刘老师用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现在这些职位不算什么,要把握住最重要的事情,读博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学业”“当然我不能帮你做决定,你自己考虑。”这段话如醍醐灌顶,当下心中作出了辞职的决定。但当时觉得还不是行动的时机,只是尝试做了一些部门内部的分工调整,跟学校领导多次提出增加副手或者辞去行政职务,终于在博三前想通了没有最好的时机,坚定地辞去行政职务,转教师岗,开始脱产做博士论文。辞职后并没有一身轻松,我经历了作息的紊乱,颈椎病、胃病、头疼等疾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轮番来袭,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开始调理身体、锻炼身体。但很快,我进入到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在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为我遗憾,遗憾我放弃了蒸蒸日上的事业;有人为我赞叹,佩服我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有人逐渐地远离,因为没有相同的道路共同的话题;也有人携手同行,不断勉励成为更知心的朋友。回顾来路,更加庆幸当初做出的决定,更明确“取舍”对于人生的意义。
脱胎换骨过程之三,从工作思维转变到学术思维的过程,是用2年9个月完成从选题、开题、访谈、写作、修改、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的过程。
和全班大多数人顺利开题不同的是,我的第一次开题被评委老师们批得很厉害,从选题到综述,从研究方法到文章框架,都有问题,于是老师们建议我换个题。办好脱产之后,我开始全心研究选题。在十几天的时间,跟刘老师报了不下十个题目,刘老师说“仅拍脑袋是不行的”,一方面让我再想想,一方面指出某个领域可以,但是某个具体问题不行,还要我跟同学、老师们讨论一下想法。但是那时候太焦虑了,有点想法就想得到刘老师的认可,结果三天两头找老师确认题目。终于把刘老师惹毛了,批评我“太浮躁”。我一直以为快是效率,是优势,却忽视了在学术研究中,静下心研究和积累才是正途。真的很久没有被批评了,一下子冷静下来,找同学老师讨论请教,特别感谢张俊超老师对研究民办校长问题的兴趣,鼓励我开展民办高校校长研究;感谢张安富校长对校长研究的选题的建议,让我从稳定性问题中找到了角色冲突问题;感谢雷洪德老师指出我在研究文献综述方面的不足,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阅读;感谢阙明坤老师跟对校长角色冲突选题价值的认可和分析,让我增加了对这个题目的信心……最终在2个月内重新成功开题。后来刘老师跟我谈起那次批评,说他很少批评人了,像我现在也很少会被批评了,但是批评真的可以帮助人成长。之后的三年,我基本上保持着两个月跟老师汇报一次的节奏,既方便老师对我的进度的把握,也是对自己一段时间研究工作的总结。刘老师除了鼓励和指出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再没有批评过我的态度,也没有催促过我。但是在梦中,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梦境——老师问我:“小林,进度怎样了”“最近要抓紧了”“改好了给我看看”等等,总让我在疲倦懈怠之时,不断地警醒,保持前行。
开题后的一年,我完全进入到博士论文的研究中。编写访谈提纲、开展预访谈,到处找人帮我介绍校长接受访谈。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间,我访谈了29位校长和2位专家。慢的时候,邀约困难、记录、分析不熟练,每次访谈都是一次对心理的挑战,一个月大约能访谈到2位校长;到后期,邀约更加熟练、访谈更加娴熟,最快的时候,一周访谈了五位校长。我要衷心地感谢那些接受了我访谈的校长们,他们认真思考、坦诚相待,他们既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又对现实存在问题困难直言不讳,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同时他们也将其在教育领域的经验、思考和研究倾囊相授,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冲突处理的方式无不在冲击、瓦解和重构着我的固有思维,也指引着我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我也要感谢帮我介绍了各位校长的同行、朋友、同事们,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位校长的访谈。我还要特别感谢两位接受访谈的教育管理专家,对我这个选题的思考和讨论,一方面对我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予以验证,一方面对我打开思路有很好的启发。还有外地的几位校长答应接受访谈,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成行,很是遗憾,但仍旧心存感激,希望有机会再进行访谈学习。因为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和研究伦理的要求,我无法在这里明确地点名道姓地表示感谢,深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