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3 哥特式建筑

(2009-04-19 02:53:40)
标签:

哥特式建筑

圣母大教堂

沙特尔

法国

天主教

旅游

分类: 文艺法兰西·France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哥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又称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发源地是法兰西岛地区(即巴黎周围),然后于13世纪至15世纪迅速从法国北部流行到欧洲各地。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著名哥特建筑

 

由于起源于法国,因此当时称为“法国式”。哥特式(Gothic)一词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才是正统艺术,这种新建筑形式是“野蛮民族”式的,故贬称为“哥特式”。事实上,哥特式建筑与哥特人并无关系。

 

哥特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是经典时期,晚期则发展出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沙特尔教堂大门之一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尖肋拱顶

 

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沙特尔玫瑰窗之一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沙特尔柳叶窗之一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一句话来说,哥特式建筑把建筑与信仰融合为一体,利用几何学的完美,通过高超精致的技术,去表达复杂的宗教意念。它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它建于1135至1144年间。如果回顾一下第一节里沙特尔教堂的建筑历史,我们就会发现,1134年开始,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修建沙特尔教堂的西立面,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圣丹尼教堂

 

沙特尔教堂的王家大门和雕塑、北塔楼、南塔楼,这些都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部分。它们几乎完全是跟圣丹尼教堂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沙特尔教堂能称得上哥特式建筑的起源之一。在跟其他被认为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教堂比较,我们会发现那时的教堂并没有几个有沙特尔教堂这样高耸的尖塔。所以,沙特尔教堂应该是第一座出现哥特式标志性尖塔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是建筑史上一大飞跃,它有着之前罗曼式建筑的影子,但却大大地提升了。它对数学跟几何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它具体是如何诞生的,我们不得而知。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sens大教堂 1135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Cathédrale de Noyon 1140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沙特尔教堂和它的尖塔

 

沙特尔教堂的平面图,后来被许许多多的欧洲大小教堂模仿。所以我们参观欧洲的教堂,会发现它们大多都是同样的结构布局。但沙特尔教堂是唯一有9个门的教堂,它除了西立面“王者之门”的3个门,还有南面和北面各3个门,这是其他教堂都没有的。在后面会具体介绍这些门。 

 

1194年沙特尔教堂的修建工作中,有150个负责外部建筑的工人,用的是Berchères-les-Pierres采来的石头。150个负责内部的工人里,有木匠、石工和石雕匠。石雕匠们也负责三处大门的雕像雕刻,他们在王者之门用的是来自香提邑的石头,而南北大门则是Vernon-sur-Eure的石头。另有100个专家根据总建筑师的平面图来对工程进行指导、掌控。可奇怪的是没有任何资料提到沙特尔大教堂的总建筑师是谁,与此同时,其他12世纪到13世纪初建造的大教堂也是一样。

 

有资料表明,他们当时使用了一种工具,叫做corde à treize nœuds(有13个结的绳索)。这种建筑用的工具用13个结标出了12个肘尺(约50厘米一肘尺),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埃及三角形(即3-4-5,跟中国的勾股三角相同)。这使工匠们可以根据比例,把图纸化作实体。

 

在一些石头上有工匠的雕刻签名,他们在当时用这个来计算工作、领取报酬。正是这些签名表明他们属于当时三个石工行会中的两个,一个是“圣雅克行会”,一个是“所罗门的孩子”,后面这个行会就是属于圣殿骑士团下面的。顺便说说,手工业行会也刚好就是从这些建造教堂的石工行会开始,在11世纪后发达起来,12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席卷了城市与乡镇。

 

现代很著名的一个秘密社团组织“共济会”(当然现在已经不算秘密了),据说是圣殿骑士团的后世分支,而它们的英文跟法文的原名意思就是“石匠”。另外,不要忘记的是,圣殿骑士们早期都曾是石工。这个事情在《达芬奇密码》的书里也提到过。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共济会标志(正是建筑用的工具)

 

圣殿骑士们在巴勒斯坦建造的城堡设计得格外精心,坚不可催。这些宏伟要塞中的佼佼者是阿特利特要塞(又称贝雷兰堡或香客城堡)。这座要塞是1218年由圣殿骑士教第14位大师——沙特尔的威廉建造的,而他的名字里已经透露了他与这座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之间的关联。

 

阿特利特要塞位于海法(以色列西北部的港口城市)以南一块狭长的土地上,三面环海。在其鼎盛时代,它拥有大量果树、充足的淡水以及菜园,甚至还有自己的船坞和泊位,连同一条长达200英尺的防波堤。虽然它常被古代阿拉伯人包围,却从未失陷过,能为4000人提供庇护。它巨大的围墙建在格外深的地基上,墙高90多英尺,厚16英尺。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 <wbr>3 <wbr>哥特式建筑

1932年,考古学家C·N·约翰斯曾对这个遗迹进行过彻底的发掘。他得出的结论是:按照中世纪的标准衡量,这些圣殿骑士建筑师及泥瓦匠的技能具有惊人的先进水平,即使以现代标准衡量,也的确是个“特例”。

 

圣殿骑士们还在耶路撒冷建造了一些圣殿。他们一直在圣殿山上设有总部,直到1187年穆斯林将领萨拉丁收复内殿为止。有位名叫泰奥德里克的德国修士曾在1174年到耶路撒冷朝圣。据他记载,当时,岩石圆殿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全都“仍被控制在圣殿骑士团士兵手里”。他还说:“他们守卫着所有属于他们的建筑……他们的脚下是一些当年所罗门王竖立起来的石碑……他们脚下还有穹顶、拱门以及各式各样的屋顶……根据我们的估计,他们拥有10000匹马及其驭手。”

 

其实,那些石碑并不是所罗门工(即圣殿骑士团的石工行会的名称)竖立的,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希罗底王朝(约在基督降生的时代)。不过,那些穹顶、拱门和屋顶却是圣殿骑士们自己建造的,因为当时他们对这些地下大厅做了大规模扩建,并且是在其中养马的第一批、也是惟一的一批人。
  

泰奥德里克1174年对圣殿山的目击纪实继续说:“在这座宫殿(即埃尔一阿克萨清真寺)的另一侧,圣殿骑士们建造了一座新屋,它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它的所有天花板和休息室、楼梯及屋顶,全都大大超出了该地的传统。它的屋顶确实很高,以致如果我要说出其真实的高度,我的听众便几乎不会相信我的话。”

 

遗憾的是,泰奥德里克在1174年提到的那座“新屋”,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了。当时,穆斯林当局对圣殿山进行了一翻更新改造。不过,这位德国修士的证据本身仍然自有价值,而其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他那种清晰准确的语气。他显然把圣殿骑士的建筑技能看作近乎超自然的先进,而他们建造的那些高耸的屋顶和拱门,则给他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无独有偶,这些高耸的屋顶和拱门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突出特征,而沙特尔大教堂和12世纪法国其他一些大教堂(它们曾被一些参观者看作“就科学方面而言……远在当时的知识所允许的程度之上”)就体现了这个特征,这也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这又使人想到了克莱沃的圣·伯尔纳。他对那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圣像雕刻产生过巨大的、然而是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那些雕刻的大部分组合形式以及大教堂的染色玻璃窗,都曾受到过他的布道文和著作的影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的确,他生前经常反对教堂里那些不必要的形象浮雕,曾说:“其中绝不要什么装饰,而只有比例。”这种在建筑上强调比例、和谐与平衡的主张,是哥特式建筑奇特魔力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个方面,他对沙特尔大教堂以及其他大教堂设计的影响达到了最为深刻的程度。在那些宏伟的建筑上,使用了一些值得赞美的新技术,例如肋状穹顶、尖顶拱门和高耸的扶壁等等。这使建筑师们能够利用几何学的完美,去表达复杂的宗教意念。


从一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12世纪的哥特教堂把建筑与信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综合体。当圣·伯尔纳问“上帝是什么?”,并且以一句令人惊异的话回答自己这个修辞学提问时,他便总结出了这种综合体。他的回答是:“上帝就是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

 

在公元1134年沙特尔大教堂北塔楼动工时,哥特式建筑便在那座大教堂诞生了。而1134年前的几年,圣·伯尔纳已经和沙特尔大主教杰弗里建立了特别亲密的友谊,不但以“非凡的热忱”启发后者接受了哥特建筑的规则,而且“几乎每天都和那些建筑师一起洽谈”。这个情况本身虽然就很有趣,但这个信息的重大意义却在于:“1134年前的几年”,同样也是1129年“特鲁瓦耶会议”召开之后的几年。在那次会议上,圣·伯尔纳为“基督暨所罗门圣殿的穷苦骑士”教派争取到了教会的官方支持。

 

历史学家从来不能充分地阐明12世纪30年代哥特式建筑究竟是如何在法国突然兴起的。而我把相关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哥特式建筑很可能就是圣殿骑士们创造的,而沙特尔教堂就是一个具体体现。

 

(待续)

(参考资料:《失落的约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