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05
  • 关注人气:3,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日报:蒿草之下有兰香——对话记者下基层

(2013-03-21 17:57:04)
标签:

走转改

阳曲

山西

新闻媒体

记者

分类: 新闻业务

蒿草之下有兰香——对话记者下基层(组图)

山西日报2013年3月21日见报稿

李高山 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姜军旗 三晋都市报评论部主任、首批编辑记者下乡蹲点活动队员
王向正 阳曲县黄寨镇镇长、首批编辑记者下乡蹲点所在乡镇负责人


  新闻背景

  前不久,省直新闻单位首批青年编辑记者赴基层实践锻炼活动告一段落,接下来,根据省委宣传部安排部署,此项活动将作为全省新闻队伍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继续开展下去,组织更多的编辑记者分批次奔赴基层接受锻炼。为此,山西日报在一版开设《蹲点日记》专栏的同时,也在内部制定了编采人员下基层蹲点的工作制度。对记者而言,基层是一个常看常新的新闻源头,是离自身职业理想最近的地方,下乡采访是家常便饭,但下乡蹲点一个月时间对这支队伍来说却未有尝试。那么,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基层是否欢迎我们?我们在基层究竟该收获什么?为此,本期嘉宾从不同层面就上述问题给予了回答。

  记者缺少什么新闻需要什么

  记者:下基层采访对记者是平常事,但记者赴基层蹲点一个月时间在山西尚属首次,蹲点锻炼方式和记者平时下基层采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李高山: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写文章的需要,后者则是队伍建设的需要。现在的新闻人才队伍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但由于大都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成长经历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基层实践经验少是这支人才队伍的一个短板,所以到基层去补课是编辑记者丰富阅历、提高素质的有效方式,是新闻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姜军旗:确实如此。我从事新闻工作将近15年,写了不少新闻稿件,也获过各类奖项,但说实话,真正来自基层一线的作品少之又少,这恰恰也是目前新闻媒体缺乏的东西。

  记者: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姜军旗:以前我们也一直提倡采编人员“下基层、捉活鱼”,但由于平时采访中一般都是围绕既定选题进行,下基层也是思想上带着套子,常常是从车上到楼上,脚不带泥,身不沾土,深入基层大多都走了形式。

  记者:信息时代,媒体获取新闻的渠道更为便捷,这一背景下,还有必要深入基层吗?

  李高山:越是这样,越有必要坚持新闻的原创性、独家性,否则,我们的编辑记者就会在这种便捷之中离实际越来越远。当今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其技术传播手段让传统主流媒体相形见绌,在此背景下,只有坚持新闻的原创性和独家性,才是传统媒体的价值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去实实在在接地气,深入基层、深入百姓、深入民生。

  记者:请问王镇长经常读报吗?从读者角度看,你希望新闻媒体在对基层的宣传再多些什么?

  王向正:经常读,主要是一版。我希望媒体报道普通的人和事应该更多一些,但普通的人和事不必都是邻里纠纷、夫妻不和,更不是一些极端案例和事件。我觉得平凡的人、平和的事可能更令人感动,老百姓更加关注,也更有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树立,这应该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我们该咋写基层 基层又咋看我们

  记者:文章立意的高度是记者的一种追求,来自基层的新闻能反映宏观高度吗?

  李高山:当然能。风起于青萍之末,在新闻稿件中,宏观层面的立论,离不开对微观层面的真实把握,开口闭口大谈宏观概念,文章内容空来空去,这样的记者未必真正明了宏观大势。在新闻采编中,能从点滴之中不留痕迹地反映出时代的新风貌、新苗头、新趋向,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这才是记者功力的真正体现,也是对新闻规律的遵守与尊重。

  姜军旗: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在这次蹲点活动中,我发表了《这个学校,两个老师三个娃!》《贫困村北家庄的“三阳开泰”》《阳曲种粮大户卖粮年入百万》《柏井村里的“红颜”大棚》等多篇文章。文章见报后,阅评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认为这些大海中的“水滴”折射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实,基层这样的新闻有很多,时时都能激活记者的思想味蕾。

  记者:记者走基层受不受欢迎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基层欢迎记者吗?

  王向正:有的欢迎,有的不欢迎。

  记者:欢迎什么样的记者?

  王向正:我们欢迎思想深邃、理解包容、理性监督、出谋划策的记者。

  记者:不欢迎什么样的记者?

  王向正:对一些道听途说、另有所图、尖酸刻薄、误导舆论的记者,基层确实有谈“记”色变的现象。

  记者:本次记者蹲点锻炼活动你怎么看?

  王向正:形式很好。这支记者队伍有思想、有见地、有活力,虽然时间不长,但彼此间的无障碍沟通,使大家在建立友谊的同时,让基层真切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追求和方向。同时,感到当地农村对外宣传的窗口在活动中被逐步打开,媒体与基层合作的领域也在逐步延伸和扩大,为相互之间长久、真诚地沟通打下了基础。

  为基层留下什么 从基层收获什么

  记者:蹲点锻炼活动在培养新闻人才队伍的同时,追求与基层的双赢,你认为基层对媒体的需求是什么?

  王向正:当前许多工作最终要落实在基层、落实在农村,基层工作有许多亮点值得挖掘。同时,基层有一大批默默无闻、敬业奉献的普通干部,他们是基层政权稳固的奠基石。也许他们不够典型,但他们足够优秀,有机会的话,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知这一群体。

  记者:蹲点活动今后将在全省持续开展下去,你有何建议?

  王向正:如果以此为开端,探索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动合作机制,既有利于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利于基层化解矛盾、扩大宣传、推进工作,这是一种双赢。

  记者:这次蹲点锻炼,除了几篇稿件,你真正的收获是什么?

  姜军旗:下去之前,感觉一个月的锻炼时间有点长,回来之后,又觉得一个月的时间不够用。通过这次蹲点锻炼活动,我们零距离倾听到了百姓的心声,体会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若不是这一次机会,我想我一定还在各种文山会海中忙忙碌碌,是那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兄弟让我重新认识了时代、认识了社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

  记者:如何重新审视?

  姜军旗:躬身基层、仰视百姓。蒿草之下有兰香,要觅得兰香,就需要挽起裤管,深入蒿草丛中。

  记者:基层是离记者职业理想最近的地方,请李部长谈一下,记者在基层蹲点活动中应该从中收获什么?

  李高山:利用蹲点锻炼机会写几篇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这也是活动的要求之一,但绝非是基层蹲点的主要目的。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真正沉下心来,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去充实和锻炼自己,下得去、蹲得住,利用这个机会彻底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使之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思想历练和知识积累。心中有数就会心有底气,就敢于树立起自己的新闻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拿别人炒过的东西炒来炒去,最终才发现是个伪问题。相信有了这样的积累,大家今后的职业生涯将会受益匪浅,其作用一定会在今后工作中源源不断地体现出来。

山西日报:蒿草之下有兰香——对话记者下基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