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王家岭记者矿难 |
分类: 随手偶得 |
采访王家岭矿难本来是临时指派的任务。前天,在经历几个昼夜的煎熬后,终于接到了有关部门的“召回令”,但我还是坚持了两天,为的是不错过每一个感人的细节。
4月8日上午,我所在的河津宾馆有43名记者先后离开,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王家岭坚守了十多天,下午有多少人走就不知道了。加上我们俩,当天至少有二十家媒体的45名记者撤离。
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记者比前几天明显少了许多,留守的也是一个个黑黝黝的,满脸的煤尘,好多干脆在煤堆上斜靠了下来,他们也确实是累了。
作为省内媒体,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们属于“迟到者”。在115名矿工获救后,我马不停蹄赶到了现场。4月6日,刚刚下车的我才知道,河津的三大宾馆龙门大厦、天都宾馆、河津宾馆均已爆满,其他的149家大小宾馆,也是大致相同。
在河津宾馆门前的打印店前,几个记者在空调室外机上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正在发稿。河津宾馆的大厅设有当地宣传部门的接待处,登记后的记者将被安排食宿。我被告知,楼上注满了记者,近日不会有空房。后来才知道,在小小的河津市(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事故发生地在临汾市的乡宁县,但距河津最近,所以所有的记者、官员、救援人员均在河津),聚集了国内外的一百多家媒体的记者,其中包括美联社、法新社、塔斯社,还有半岛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羊城晚报、北京日报和国内其他省市媒体的记者几乎全来了,单单央视就来了近一百号人。
无奈,我在一个朋友的房间歇了会儿,立即驱车前往救援现场。几天的守候与采访总算发回了近万字的稿子。有关救援、治疗的稿子各家媒体都见报了。在采访间隙,我把镜头对准了这些每天向全世界播发王家岭救援实况的“老记”们。
每天在餐厅都可以听到记者们互相抱怨,“十天了,我快顶不住了,你收到‘召回令’没?”那些没有接到“召回令”的记者们会夸张地表示一下他们的“失望之情”。其实,好多记者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他们也是救援中最忙碌的一支力量。甚至有好多记者在收到“召回令”后仍在坚守,因为他们不愿错过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
绝佳的报道位置
央视直播车
凤凰卫视的直播点
凤凰台正在直播
央视柴静“被围”,医务人员要和她合影。她几次说“最后一张啊”,但还是被拖到了相机前,谁让你回老家了呢。
中午,记者也在这里享用“免费的午餐”,这天是排骨、西芹百合、炒木耳,米饭、馒头。我吃了一碗米饭。
蹲着吃饭的记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