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畅|作家马明博在彝伦书院做公益讲座

(2023-11-02 12:23:39)
标签:

文化

图片

分类: 读者品评
增智释疑,体味文字之道
——彝伦书院公益讲堂第十讲
撰文:提畅
提畅|作家马明博在彝伦书院做公益讲座
  2023年10月29日,彝伦书院公益讲堂第十讲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家马明博先生做客书院,为大家带来《我的心路历程:从“写作文”到“写作”》的文化讲座。
  马老师出版有《天下赵州生活禅》《禅的滋味》《行愿者之歌》《玄奘》《古刹寻幽》等多部专著;数十篇散文作品先后被《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转载。
  讲座一开始,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在介绍马老师时,说他是知名作家。马老师风趣地说,自己即非知名,又不著名,从而引出了一个“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作为一个写作者,首先要明确你笔下写什么,如何写,才能让读者爱读并记住。他举了个例子,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一看题目就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抓人眼球,所谓先声夺人。
  马老师说,语文作文,乃至写作,要养成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功夫。要好阅读肯读书会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把日子过成日记,勤练笔,记日记。
  马先生说他有个习惯,无论去哪里,外出办事、旅游或者会客访友,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一支笔。有了灵感、有了感想,或者思考见闻,以及听到的奇闻趣事等,都及时记下来。多年下来,他已经积累了上百个本子了。
  最近的例子,就是他前一阵子去西山,路上同行的朋友对植物颇有研究,车行山间,所遇植物,朋友介绍了一路,他在本子上记了一路。回来后,稍事整理,略加润色,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便新鲜出炉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真不虚也。
  马老师说,写作是一种试着与自己独处的方式,是在修心中写作,在写作中修心的过程。写作是一种眼界的扩展,更是一种心灵淘洗释放的锻炼。一个人在写作过程中,既沟通了世界,更提升认识了新的自我。
提畅|作家马明博在彝伦书院做公益讲座
  马老师从汉字之美,在于音韵,古代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介绍《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品》等古人习诗词的必备书,来让大家充分体味汉语的音韵美。
  他还说,写作要“有闲”——有时间、有好心情;“有情”——情感是文字的灵魂;“有思”——思考是写作的不竭动力;“有趣”——文字有趣才不干瘪,有话可说。
  针对学生们遇到的“作文难,难下笔”的共性问题,马老师在讲座中着重提出了“作文中的三一原则”:化整为零,化烦恼为菩提;界定范围,心里画个圈;找到切入点,分清条理,一二三四五;注重结构,轻松的语言用讲故事的口吻呈现文字;作文要:虎头,先声夺人;龙身,文似看山不喜平;豹尾,前后呼应。
  马老师说,写作文的秘籍,无非是不断练习,才能做到下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成理,熟能生巧。
  马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尤其如此,在酝酿文字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惯性思维,才能得到升华,并在这一过程中照见自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聆听马老师的讲座不仅能增智释疑,体味文字之道,更是一场难得的身心洗礼与净化。
提畅|作家马明博在彝伦书院做公益讲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