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一台天象仪计算机
| 分类: 计算机史 |
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计算机
博主注:今天(2020年2月7日)的《北京日报》第8版的专版——《天文馆

2001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林文漪深情地说:“北京天文馆非常漂亮。在我戴红领巾的时候,就对这座科学殿堂流连忘返。”数十年来,北京天文馆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人对昔日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倾注了多少人对苍茫星空和浩瀚宇宙的思索梦想。
北京天文馆的中央主厅装置着一台国产大型天象仪,从1976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年底,它连续运行了30年。这台天象仪与同时期国外类似产品相比,具有一系列的独创性和新特色,体现了我国设计人员的高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它的研制者就是我们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师生。
1973年,北京天文馆准备向德国订购一台新的天象仪,需要大笔的外汇。为了节约国家财力,北京工业学院主动请缨,提出依靠我国自己的研制力量,凭借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成功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天象仪。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凭借对天文学的热爱,北京工业学院严沛然教授带领仪器系部分师生组成科研组,在北京光学仪器厂和无线电电源控制设备厂的配合下,开始了天象仪的设计和试制工作。
我们一群年轻的计算机教研组教师听到这个讯息后,立即挺身而出,主动承接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于1974年年底酝酿方案,1975年年初成立了以关维忠为组长的“大型天象仪计算机研制”项目组,组员有曹元大、何维中、李书涛、张金烈等,还有不少学生参加。
就这样,我们这群年轻人在关维忠组长的领导下,坚定不移、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终于战胜重重困难,完成了“大型天象仪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制作。
1976年7-9月“天象仪计算机”同天象仪机光系统联机、联调,经过组装、分调、联调、试演,很快联机、联调成功。1976年12月22日,一台国产大型天象仪正式启用,取代了北京天文馆原有的一台蔡斯天象仪,它一直服役到2006年年底老馆改造,整整服务了30年才退役。
大型天象仪项目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型国产天象仪,是中国研制出的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它的成功标志其具有巨大的科技成果和价值,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因为中文出现问题,本文只能摘录,请到微信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浏览全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