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58年8月1日,在中科院计算所,103工程组完成了这台电子计算机的调试,从此中国有了电子计算机。为了纪念六十年来几代人的前仆后继,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将在7月下旬陆续上传有关回忆文章。
1957 年11
月,在北京西直门外的白石桥西苑大旅社,计算机研制起步,工程组最早的任务是仿制苏联的M-3 机(之后定名103
机),后转往东郊酒仙桥738 厂生产、组装,再返回中关村,在中科院计算所通过调试,不过这已经是次年 8
月1日了。
工程组组长莫根生、副组长张梓昌,组员有第一届训练班毕业的王乃泉、王行刚、董占球、胡宗藻、费廷和、梅协英、舒诒庆。

1958年的中关村,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调试计算机的年轻人

103电子计算机
M-3 机属第一代计算机,使用700
多个电子管、2000 个二极管、10000 个阻容元件、400 个插件,分装于3 个机柜。全机约有1 万个接触点和5
万个焊接点。用磁鼓作内存的容量为1024 字,字长30 位,运算速度为每秒30
次;改用磁芯存储器作为内存以后,运算速度先后达到每秒1800 次、2300 次。
1957 年11
月16
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原通信兵部电子研究院张梓昌等为其成员。当月下旬,通信兵部主任王诤将军派出八人去中科院计算所筹备处支援筹建工作,指定张梓昌参加M-3
任务,其他人服从计算所统一安排。根据三大单位“紧急措施”协议,完成任务之后八人按期返回五院。
1958 年1
月下旬,工程组已有二十多人,新到的组员有王玉珊、曲礼慧、汤蓉文、李祖熙、李世伟、钱凌雪、秦鸿龄、张淑亚等,二届训练班学员于荡也已报到。工程组分设五个小组,各小组负责人是:电源为徐则琨,运算器为董占球,控制器为曲礼慧,输入输出为李祖熙,磁鼓小组由筹备处的外部设备工程组协作,委派柳浦生负责。大家边学习,边修改原设计,检测元件,改动打印机接口,调整触发器分压电阻等等。许多单位派出人员来计算所协作,其中铁道部科学院的居兆林,机要局的刘从信,哈工大的徐则琨、李学诗等工作期限较长,可以独立承担任务。对原设计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改进,就是更换了逻辑电路使用的2000
只氧化铜二极管,因为它的正向和反向电阻都不稳定,环境温度大幅变化后阻值不能复原,老化实验后正反阻值还会成倍变化。刚好工程组有性能更优的苏制锗二极管д2ж,替代了原设计的氧化铜元件。


计算机的电子管插件和电子管
5 月,738
厂生产的103 机机柜、插件接近完成,工程组的大部分人员每天都要前往酒仙桥,协助进行机柜接线正确性检查,测试插件性能,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发现并采取措施抑制触发器的寄生振荡。那时,北京的城墙城门还在,从中关村到酒仙桥,要进西直门,再出东直门,有轨电车铃声当当,公交车要耐心等候,车厢经常人满为患,好在城里城外一点也不堵车。
6 月1
日清晨,莫根生带车到738 厂将103
机的机柜取回,工程组欢天喜地,张罗卸车,小心翼翼地将机柜抬上计算所北楼后楼二层的机房,三个机柜入位安装,像模像样地耸立起来。
工程组多数人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西苑大旅社准备时,组员们反复推敲,熟读计算机原理和人工指令,将苏联图纸关键测试点上的逻辑波形,一个个的推算和标志出来。
适逢1958年,“一天等于二十年”口号狂热,中关村周边电线杆上的喇叭里口号响彻云霄,插红旗、打擂台,挑战应战,一个又一个的动员大会,所有工作都要加快进度,103
机也要在“八一建军节”献礼。进度成为主要问题,要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前所未有的计算机调试是很难做到的,工程组的成员私下也在担忧。全组同志还要参加民兵操练和拣废铁,哪一件事都不能少。走出实验室,内心还在工作中,科技人员私下在为质量担忧。在机房测试时,接线错误和虚焊并不多,可是波形相位不稳定、控制台走线不合理引起的相互干扰需要解决,“进位链”不稳造成级联影响。对于这些调试工作量很大的关键问题,谁都没有经验,更没有时间去分析和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