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历史故事:第一次使用缩微阅读

标签:
国家图书馆《人民日报》读者阅览室 |
分类: 读书杂感人生领悟 |
13年12月24日,我第一次到国家图书馆使用缩微设备,查询闵乃大先生发表的在《人民日报》第一篇计算机文章的版面,昨天图书馆取回来了栲贝的光盘。
缩微技术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起源于1838年英国摄影师丹赛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寸的缩微影像。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
缩微影像技术的特色
1、存储密度大,技术成熟及稳定性高
利用摄影的方法将原件的缩小影像记录在缩微胶片上,普通缩小比率范围为
1/7-1/48,超高缩小比率范围可达1/90-1/250。
2、记录效果好,寿命长
历史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近百年,现在涤纶片的预期寿命可在500年以上。
3、适用范围广,易于还原拷贝和多功能使用
4、法律凭证作用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规定,按一定标准拍摄的缩微胶片具有法律凭证作用。1990年11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其中第21条规定:“各级种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缩微摄影技术的作用?
世界信息量每8-10年就增长一倍。拍摄成缩微品保存,可以使保存空间节省85-98%。
一卷胶片大约可安放半年的报纸,依次排序,和录音带那样,使用时放置在阅读设备上,自己控制进退。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管理员指导我一下,如何放置胶片,开关作用,就看起来了。
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1952年就开始购置缩微设备,并请教留学德国10多年的清华大学电机系闵乃大教授。
有意思的是,闵乃大先生回复说:我每周1—6(当时只是星期日休息)要工作,可以在周日接待。
北京图书馆的回复说,“我们是周一至周六上班”。
闵先生还是德国习惯,上班就只做本单位的工作,你们找我就是“私事”,等我休息的时候安排。
国图复信暗中表示不大满意,因为虽然当时图书馆在北海西边,交通还算方便,31路(今天的331路)公交起点就在西四,终点就是清华园,可是毕竟到清华大学往返也要半天以上,还很可能要在外边用餐,当时可没有华天饮食连锁店,郊区吃饭有点难。
最后,他们如何讨论的就不知道了,反正图书馆肯定早就购置缩微设备,开始服务。
从闵乃大先生的信稿中,看到他提供了国外单位的地址,并表示可以协助联系。忘记看了现在使用的设备是那一年的产品,是哪国产品。
有一点要说,因为保存良好,60年前的国图信函品相很好,当年的人认真,函件是毛笔书写,如同书法作品,公章的印泥也很清晰。听说,前一时期,国图似乎是百年纪念,这个函件应当收存过去,也是历史文物了。
我没有照片,只好模拟表示一下。

闵乃大先生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后来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1953年),曾在1936年到德国留学电信,二战之后,应梅贻琦校长之聘请返回清华大学任教授。之后邮电部安朱范、王诤,铁道部长腾代远都聘请他为通信顾问。


国图新馆的缩微阅览室,管理员特许我拍摄。
大约有一半的座位,有读者在阅读。国图、档案馆有多种文件、报刊,许多历史材料可以见到原件。我还查询了1959年的羊城晚报,地方报纸有许多家乡的事,看缩微可以获取许多资料。
昨天我还看见一位女孩抱着三大本(3个月)1981年的南方日报去复印,国图规定,40年之内的可以看原件,40年以上的都用缩微。
前一篇:二手电脑大幅度降价,中关村更新记
后一篇:北京南站进站车票系统今天临时倒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