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隆福寺》的那时光

(2013-07-27 22:20:16)
标签:

商业街

寺庙

老北京

分类: 历史回顾

寻找《隆福寺》的那时光

我在隆福寺街小学就读了六年级,住在汪芝麻胡同,那还是有古老京城气息,有着传统文化的时候。

之后,上了五中,还是在东城,一有机会就去一趟隆福寺街和隆福寺。

隆福寺街热热闹闹,每天早上2分钱一碗的面茶,可以顶到中午。

现在,冷清了!商城顶上建一庙,不接地气,也白搭!

 

隆福寺里寻找《隆福寺》

   北京日报记者 牛春梅 实习生 孙杰

   昨天(514)下午两点,一天中最强烈的阳光晒得隆福寺一整条街都有些打蔫。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一家正在打折清仓的鞋店门口,老板正漫不经心地招呼着明显也漫不经心的顾客。看着眼前的这幅情景,不知道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隆福寺曾经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不过,就在隆福寺东宫影剧院后身的一间小排练厅里,正有一些年轻人预备恢复昔日的繁华。

 

还有一周时间,话剧《隆福寺》就要在东方剧院首演,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定好的排练时间是下午两点,但该剧执行导演王丁一早早地就赶来候着演员们。话剧《隆福寺》由林兆华执导,高亚麟和李林领衔主演,他们将在三段故事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述不同时代的隆福寺。

 

27岁的李林咋咋呼呼地就走进了排练厅,那一身打眼的服饰让人不注意他都不行。肥大的粗布裤子,中式的蓝格子褂子,脖子上、手腕儿上挂满了饰品,头上还扎着个小鬏(jiū)鬏,再配上一个黑框眼镜,这混搭的范儿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隆福寺》是一部京味儿戏,而剧组里除了导演林兆华,也就李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了,那一口京片子因为够地道而显得韵味十足。他一张嘴,人们就感觉进了胡同儿。

 

让李林演《隆福寺》,可不仅仅因为他是北京人,还因为他那一身的本事。今年刚刚27岁的李林,履历表很丰富。从小就学相声的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曾在北京曲剧团工作多年,是曲剧大师魏喜奎的徒孙。近几年,他一直活跃在相声和话剧舞台,现在还是搜狐视频的脱口秀主持人。京韵大鼓、曲剧、相声、叫卖……各种曲艺形式他都能随口就来。

 

另一位主演高亚麟因为有事要晚些才到,李林先和琴师马晓祥对起了调门。正式演出中,马晓祥的三弦儿将伴奏整场演出。排练从李林演唱的一段单弦儿开始,对他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形式,但为了调门高低,他和马晓祥还是翻来覆去试了好几次才找到了感觉。

 

排《隆福寺》对李林来说是一次怀念和温习,而对王丁一和其他剧组成员来说,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好多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知识和故事,什么叫三跳井、什么叫藻井烂肉面长什么样,这下全知道了。王丁一说。从他们的排练可以看出,《隆福寺》与一般的话剧不同,它没有什么核心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更多的是借演员之口来进行一些老北京知识的阐释,抒发一下对老北京的怀念。

 

李林说,看着不像戏就对了,大导(指林兆华)提倡的就是一种不像戏剧的戏剧’”。虽然剧中有很多老北京符号化的元素,但林兆华更想通过这部戏传递出一种北京人的精神,那种对这个城市的珍爱,是一种高级的京味儿什么是高级的京味儿?那是一种北京人的思想和精神,是那种站在河边儿吃着黄瓜蘸酱却谈着国家大事的精神。李林说。

 

高亚麟四点多才来到排练现场,他一来便试穿了自己的演出服,灰色的中山装,肥大的裤子,一双布鞋,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对于隆福寺,山东人高亚麟也有着深厚的感情。22年前,他刚来北京时,就住在灯市口附近,那时的隆福寺比现在繁华,简直就是王府井、西单、动物园等地方的组合,影院、三联书店等几乎所有好玩儿的,在这儿都能找到。可惜很多东西都已经消失了。

 

对隆福寺感情这么深,高亚麟演这部戏也非常得心应手,不过,演这部戏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学习,是一个对老北京文化渐渐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之前我知道的也不多,这下就更明白身边的北京人的那点念想儿了。

 


寻找《隆福寺》的那时光

寻找《隆福寺》的那时光

寻找《隆福寺》的那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