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地震预报的两个误区

(2013-04-26 17:08:25)
标签:

海城

唐山

汶川

雅安

地震预报

分类: 公共安全和地震

一,正宗和业余

将地震局的体系认为是正宗,是官;其余为民间。不言而喻,官大于民,官高于民。

中国的行政体系的权重也介入了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

要是将科学的探索者冠上“民间”的帽子,他们就低人一头吗?

海城和唐山地震以来,中国的成千上万的业余的群防群测,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倡的,现在也经名不存实亡,多数人员都已经退休。

 

二,地震局缺失科学发展观

地震局重视的或者要叫板的仅仅是你提前报告“三要素”,预报地点、时间、震级。而非地震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探索。

这种态度如同将地震研究当成儿戏。地震是一个系统工程,1976以后,任何地震观测项目都是组网进行,何况还有多种专业的会商。

地震局当年的官民结合变身成官民对峙,你有本事就替代一个有几十亿元经费的官府,国家因为地震重要下拨的大量经费可是一点也不给民间(地震局用到地震科研上的经费不到百分之一,国家审计局有报告),还要求你的工作胜过不相信能够预报的专业机构。在这种经费挪用的情况下,地震局当然不说要大力搞预报科研,那资金如何分配呢?

所以,科学院有人提议,地震科研经费直接拨款到科学院,专款专用。

众多的探索者,总有人会认识到科学规律,不要忘记哥白尼们的历史!

 

   专业和业余会转变

    现在的地震特别是临震机理多数是假说,还不能够全面解释,一是活动多在地下,二是其活动周期甚长(成百上千年周期)。

但是有肯定的部分,地震是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是大能量的运动过程,一定与天体——太阳、月亮的各种机械运动和电磁活动有关。

    目前的问题是,随着航天、卫星、遥感、天文、外层空间和电子信息、电信等领域的发展,对地震的了解,特别是临震异常远远超过地震界的传统“地球物理”领域。

    这时,地震局的官员和专家再不虚心学习,就可能错失良机,高科技部门不再是地震局眼中的“民间”了!何况,人家也有官位和院士、研究员头衔。

历史上多次发生科研中的官民转换,巴黎警察局的指纹研究就是从业余做起,全面颠覆了依靠身体尺码确定罪犯的理论。

 

    别忘记,地球上有多个国家,你拒绝高科技,人家可能结合,要是人家能够预报中华大地的地震,哪就不是地震局和没有责任心、不敬业的“专家”的脸面,而是中国的安危问题了。

    不相信地震能够预报的“专家”和地震局三思!

    这次,地震局的官员不似汶川震后,还出来解释;这次是几乎不出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