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技术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个纸带驱动的八音琴模型,这是最早的一种“程序”活动,枯燥的二进制节拍能够奏响美妙的旋律?用它来形容“软件”是很直观的一种解释。
程序员要和“点点滴滴”般的二进制打一生的交道,他们的工作就是“转换”和“搭桥”,行话是“编译”,有点潜伏和破译情报的意思。把脑海中的运筹帷幄变成计算机的健美动作,在静默中看到别人欣赏自己的“高深莫测”,也是一种愉快!
张绮霞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程序员,1934年12月生于江苏省昆山县,先后就读于苏州私立慧灵女中和私立振华女中;1952年,高中毕业就读山东大学数学系。当时山大在青岛,是曾拥有如闻一多、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等一批知名学者的名校,人才济济。
1956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参加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是这一期70位学员中的一位。
从此开始了在白石桥、中关村的学习,在计算数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历。先后从事科学计算、计算数学、软件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简历记载她于1963年受聘为助理研究员,虽然成果累累,还是在这个职务上停留了18年;1981年升为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后边这一大步的快速跨越,正是她多年辛勤积累和单位的贴切评价,赶上时代变迁,个中周折无需多言。
张绮霞曾担任过科技软件方法与技术研究室主任,获得两次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63年,她与朱淑霞,曹东启共同编写的《实用程序设计》,是中国人的第一册软件出版物,当时工作7年能够写书,那是一种荣耀,书中感谢了徐献瑜、冯康、和张克明,还有关娴等10位先生。那一年,正是经济恢复时期,在科学作风上稍有缓和,方留下三位年青人的姓名,现已成为计算机文物。
感叹的是,那时的老先生,绝对不会在学生作品上首先添加自己的名字。
在近20年的国产计算机创业年代里,张绮霞和同事们完成了大量军民课题,如京津唐地区电网潮流计算,火箭高能燃料配方、鈾矿冶炼过程分析、飞机机翼与超低空导弹弹体颤振分析、微波管与同轴磁控管等电子管设计、磁流体发电研究、北京深层地层结构分析…等科学计算,就是放到现在,要进行分析和建立算法,也还是硕博们的难题,操作前人程序当然不算研究工作啊。
其中,“东方红”卫星跟踪测轨模拟计算是中科院“651”工程中的一项课题,也是发射工作成败关键之一,由数学所刘易成提出算法,张绮霞承担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也是她的一项不为人知的功绩。
单位接到转化为数学公式的任务,首选执行人就是张绮霞,虽然按照政治条件说她可能是排在单位队尾,张克明先生的选择就是一种“担保”,惟一的交代就是务必完成。她在算法设计中利用预研的“轨迹岐点”处理方法,成功地逾越了计算中出现的难点,在108乙机和109计算机上完成。课题真实的用途,她并不知道,差错居然也让他找到和排除,高深的数学问题得到精确解决。
计算程序经701工程处移植,在“东方红”卫星运行中用于实际测轨跟踪,在没有海洋观测船的条件下,保证一直“抓住”卫星。
为了答谢这项成功,领导安排张绮霞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活动,她还得到一枚卫星图案的纪念章,她才知道自己也有功劳。徽章被爱不释手的小妹妹要走了,虽然没有一言一语的自我夸耀,得到至爱亲人的钦佩,也是一种心安理得。
中国人并非闭关自守,从6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数学也注意了应用领域的开拓,在参加首钢“转炉炼钢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其他项目中,接触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计算机,他们分析了IBM的OS系统、日本HOC-510机的操作系统和“运转程序”,为软件研发取得借鉴。

张绮霞:我们是第一期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
她是我国第一代程序员中不多的女性,苏联专家斯梅格列夫斯基最优秀的弟子之一。
博客名人萨苏的父亲在就计算所工作,他回忆当年的工作时讲过,“张绮霞编的程序,一次就过。”这份本领,当时的男同事都比不了。
编过程序的人,大体能够感到其中的厉害,请记住时间——那是五十年代。萨苏说,至少我编程从来不敢说一次就过,要反复修改,才能剔除其中的Bug。
什么是五十年代的编程呢?萨苏说,这意味着没有Basic,没有汇编,没有Colbol……这种编程不是今天那样用词汇“写”程序,而是用机器语言来编!也就是说,编出的程序是在纸带上打出的不规则小孔(修改程序要用剪贴纸带打补丁),送到机器里面执行,那根本不是人能看懂的东西。
萨苏子继父业,他在博客写到,用成千个小孔向计算机下达指令……别说作这样的程序了,就看懂它,也足以令人恐怖。而张绮霞的“一次就过”!这种本领,就太……弄明白这件事后,我见到她常常会多看两眼,而且根本不敢跟她提自己也是个编程序的……
张绮霞先生退休以后,常来找萨苏的父亲帮忙——多半是相机玩不转了。还有的时候是微机玩不转了——这有什么奇怪的?今天的计算机和当年简直没有相似的地方,整个一个家用电器。这些作研究的,多半是对着二进制口若悬河,自家的电视机功能永远搞不清楚,电脑玩不转一点儿不奇怪。
目光清澈犀利的张绮霞女研究员,计算所食堂前面清晨举着把剑锻炼身体的张阿姨。大巧若拙,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1960年,陈赓大将到计算所,看了张绮霞编的程序,听明白介绍之后,大为钦佩,一个劲儿地敲自己脑袋。要知道,陈赓是搞过秘密电台,熟知密码奥妙的。能让陈赓大将敲自己脑袋的,能有几人?

张绮霞(左):我们是第一期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西苑饭店)
后记:近日内容甚多,盈江、日本又大地震,因在整理书稿,没有时间写,以后慢慢道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