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感觉,积累和流失
(2010-06-12 14:39:51)
标签:
维也纳奥地利科学家历史名人收视率传承杂谈 |
分类: 国外旅游 |
6月11日
今天大张旗鼓地在厨房扫除,要是不弄干净,真是没有出门观光的心情。
在厨柜顶部,一刀背刮过,立刻出现一个黑枣般地“油腻”团块,就连柜里的隔板都是油污片片。打开煤气燃气柜,看到上次本地工人维修过的地方,一个档板的凹部,居然成为“微型油田”,汪着亮晶晶的表面,得意它们曾经飞腾热锅,再化零为整的奇异经历。
前人倒是贴了一大片铝箔纸在墙上,是在当地随处可购的“纸包鸡”似地产品。可惜,没有把周边封严实,揭开铝幕,墙上依然是片片油污!
想起,我们的一些举措,要是让“油污”有空隙,后果是同样的。
今天星期六,要进市中心去观光!一会出发。
看到我的同事推荐的文章,很震动!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须加快采集整理
2010-06-10 18:35:42 来源: 科技日报
月7日下午,中科院全体院士大会。所有议程开始前,主持人李静海用低沉的声音念出一份沉重的名单,这是两年来去世的25位中科院院士的姓名,会场一阵沉默。“老先生们带走了很多珍贵的经历和思考,很多我们都没有来得及保存。”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学术活动处处长刘春杰告诉记者。
此文摘要:中国科协做过调研。对于科学家创造的价值,许多人往往只关注他们创立的新理论、新学说,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最终成果;而对于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和师承关系,如何萌生出学术研究的最初萌芽,如何在科学探索的崎岖小路上逡巡摸索,如何在茫茫黑夜中迸发出科研成功的灵感火花,如何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抵达成功彼岸,社会大众往往并不清楚。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进入暮年,但目前记录其学术成长历史的书籍、影像资料却寥寥无几。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关于科学家学术成长的出版物不仅品种和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几位或者十几位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形式单一,基本没有音像制品,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科学家传略》等内容非常简单,谈学术成就多,谈学术成长经历少,不够全面系统完整;信息缺失严重,缺乏历史线索,又缺乏厚重的历史感,就是阐述学术成就的专集,对科学家的成长历史基本上付诸阙如。
据说,现在制定了办法,要紧急抢救108位科学家的经历。
正好,我上午先写了一段文字:
25年了,创建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导者、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应当记住他们的贡献,那怕是他们对新世纪的一点一滴的企盼,也都是我们大家前进的动力。太阳还是转动,地球上的春夏秋冬依旧轮回,我们回顾过去的25年,正是为了迎候新的、下一个25年。
2035年,将是新世纪走过三分之一的时刻,那时,新中国将在信息产业的支持下成为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我们很难想像25年之后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但是我们肯定,凡是我们设想过的人与人的交互、人与自然的交互、城乡之间的交互都将完美的实现。
25年来,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最重要的一项独特的成就,就是记忆了新中国计算机的先驱者的创业经历,正是因为他们的奋斗,才开始了我们引以为荣的信息化事业,让我们在纪念信息产业协会成立25周年的日子里,记忆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继续他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