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新
阳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60
  • 关注人气:33,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也纳感受:社会要有规矩

(2010-06-11 13:30:09)
标签:

维也纳

城铁

电车

晚会

警察

交通

杂谈

分类: 国外旅游

69

今天上午在电脑前工作,一直担心“360流量监控”哗啦啦地转,可不敢轻易上网了,要是本地的3D网真的和360一致,这儿的网可就成了“贵网”,要是一直按照北京的上网节奏,发一篇博文动辄就要花费一二十元,还是全力运用电脑中的自有资源好(10日写了一篇计算机人居兆林的纪念文章,3500多字呢?)。

下午,出门在周围走走。最大的感觉就是有“规矩”,守法,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和最大化地保护资源。难怪有文章说:“维也纳象个气质高贵的中年美妇,拥有时髦的外形和优雅的内涵。

只要有人接近人行横道,过路的汽车绝对会停下,礼让,见到行人总是加速通过,并招手致意,感觉就是熟识的亲友和邻居。当然,也有当地人在两端道路都不见汽车时,斜穿过路的。所以,我在观景时,一定不要接近人行横道。

记得50年代,虽然红绿灯不多,汽车也不多,可不仅城里人要等红绿灯,当时大批进城务工、送货的农民也都等候红绿灯。不知道为什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活基本好起来了的本地人和进城的打工者,全都不将红绿灯当回事,开着电动、摩托车横冲直撞。

更大的问题是有车的人,说的是有豪车的人,也是不把行人当回事。自然,好车上路,威风也分三六九等,难道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出了问题?我们还不像美国早期直截了当地规定,有牛有马的居民才拥有选举权,法律和解释自然也是有钱人的事。

我曾写过中国的信息化是“红绿灯加协管”的操作模式,光有协管(交警缺席时)不行,光有红绿灯也无人遵从,非要两者同步,即有标志,还有监管。其结果就是选择性地遵守法律,同时加大了社会成本。

得,不说老生常谈。维也纳的城市细节很多,先看外貌。

许多窗台都是斜坡构造,在窗扇下部还有一个挡雨条,保证不让雨水灌进屋,而且覆盖窗台的都是特地生产的金属薄板。等我回来以后,大家再看照片。

一些小街没有电线杆,电灯就悬挂在道路中间,好似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它的支撑完全利用道路两侧的楼房。这样,路灯的供电电缆,就悬在马路中线上空,应该是降低了施工成本,节省了大量电缆,还便于维修。

人行道也很有意思,在郊区见到的都是埋入地下的石条,以前听导游说长度为1尺,我们在地上见到的是石条的顶端,这样结实的路面,不怕缓慢行走的马车碾压,也不怕现代的汽车。一条人行道的“马路牙子”,也是横卧的石条,小小的井盖时标是1988,看来这条路几十年也不用维修。

一个楼房的维修工地,在墙根下精心修建了一条行人通道,这不算希奇,但是,连每个台阶都搭建了斜坡,不论大人小孩都可放心通过,这就是细节。

据说,维也纳的雨水很多,百年之前修建的主下水道有8米宽,所以没有内涝问题。不过,我们来了之后,雨就停止,今天还是晴天。

 

610

今天继续,清洗地面,这家住宅的地面是使用5个木条拼成小方块,每块和早期卫生间的小瓷砖差不多大小。因为长期油烟(23年吧),坐的椅子要想移动都感觉有些发粘,不清洗行吗?估计慢慢来,清理3轮如何!

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下午一睡就是2小时,采取了行军方式出门漫游,向西行快速走25分钟,过马路环岛,上山,然后原路返回。见到80多岁的老夫妻,依然拄仗缓步上山,还有两位推车的孩子妈妈也在林中漫步,据说林中有扁蚤,要打预防针,去年已经死亡一人,大家还是乐此不疲。

见到几位妈妈开车接放学的小孩,有奶奶帮助孩子背书包,有孩子用带轮的书包拉着行走,还另外背一个,大约是在搞课外活动,可惜不知道他们如何上课?

还见到妈妈开车送67岁的小姑娘去学习柔道(穿戴服装),没有见到拿乐器行走的孩子,大约已经普及了,人人都会?

我们正在研究公交路线和价格,休息好了之后,集中一周使用“周游票”出门,市中心区是博物馆区和商业区。初选的博物馆有:自然、军事、侦探、电车、艺术、珠宝、天文等,还有一些“酷刑”、“世界语”等,不是看不懂,就是很可怕,只能后补了,钟表博物馆没有发现呢?

我想关注的是人家如何记录历史与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