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新
阳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68
  • 关注人气:33,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2009-08-12 23:37:35)
标签:

计算机

天文馆

博物馆

收藏

it

分类: 计算机史

    北京理工大学吴鹤龄老师8月10日说:北京天文馆淘汰的“第一台国产天象仪”,是由计算机控制的,而这台计算机是1976年由理工大学和天象仪一起研制的。

 

    现在,北京天文馆已经装备了数字式的新型天象仪,这台计算机和老的天象仪已经退役。

2009年,8月11日,和北京天文馆联系后听说,此计算机还在精心管理中,没有处理掉。鉴于中国早期的3000多台国产计算机(1958——1978)大都销毁,去提金炼银,目前难得见到真迹,特地呼吁保留此机送博物馆收藏。

 

 

    这台计算机是七十年代的,虽然我国的科研、高校没有保存头30年期间的国产计算机,保留一台1976年的也不错了,我们还可以慢慢查找,看那个角落还有遗忘而未销毁的老计算机。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1957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科普场馆——北京天文馆落成。2001年,在经历过天文馆老馆是废是留的一番争论后,最终决定保留老馆,另建新馆,在新馆奠基仪式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深情地说:“北京天文馆老馆其实非常漂亮。在我戴红领巾的时候,就对这座科学殿堂流连忘返。”50年,北京天文馆不知道装载了多少人对往昔时光的美好回忆,搭载了多少人对茫茫星空的梦想和对宇宙的思索。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右:新馆;左:老馆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老馆西侧

   

    在筹建天文馆的时候新中国成立还不到5年,一次投入350万元建设天文馆,真是不容易。

   

    参与筹建的北京天文馆元老李元回忆说,这是多个方面促成的,也可以说有些机缘巧合。“首先是破除迷信,启发智慧,让人正确地认识自然和宇宙。”李元多次呼吁,并且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恰好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民主德国访问时看到了天象表演,主管教育工作的吴晗看完以后说“真好”,认为从青年教育、科学普及的角度,北京也应该建立这么一个天象馆。相关工作落到了李元身上,并最终促成了天文馆的开工。

 

 

    民主德国(东德)有一家生产天象仪的著名企业——蔡司天象仪器厂供应天象仪。由于民主德国在当时欠我国不少钱,他们通过中国大使建议,愿意用天象仪来抵消一部分欠款。

 

 

    建造天文馆顶部半球的球幕需要用铜皮,而铜皮是非常紧张的军用物资,国家特批给天文馆5吨铜皮,老馆的绿色外壳就是这批特批、特需物资——铜皮建造成的。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看见老绾的铜皮绿顶吗?

 

   1951年,德国蔡司天象仪器厂送来了一架仪器模型,后来用抵债的方式卖给我国一台,这是二战后全世界第2台天象仪,李元回忆说,“第一台民主德国送给苏联,我们这台是第二台。后来联邦德国也造出来一台送给了美国,在当时全世界能订到蔡司仪器的国家也就这么几个。”

 

 

    从1958年开始,我国开始自主研制天象仪的工作,并特批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光学仪器厂、无线电控制设备厂和北京天文馆联合研制大型国产天象仪,1976年12月22日,一台国产大型天象仪替代了蔡司天象仪,一直服役到2006年底老馆改造,整整30年才退役。据说这是全国惟一的一台国产天象仪。

呼吁收藏北京天文馆的退役计算机

这是一个小型天文台,50年代建立的。

 

    光学天象仪是1923年发明的,距今已有80余年,虽经科学家们不断地改进,其功能仍没有大的进步,要想表现出星空以外的天象和其它动态场景,必须花费许多精力去制作各种附属仪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现在,使用数字技术,展示效果今非昔比。8月12日,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已经正式致函联系,进一步向天文馆了解情况。如有可能,计划组织一次座谈会,组织有关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家参观。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发现和保护更多的工业文物。

(本文引用了去年媒体的报道)

 

后记:鉴于众所周知的“拆迁”“更新”,在火速的行动中毁灭了许多文物、建筑和工业文物,所以我们不敢松懈,要向各方面呼吁,提出保护和利用方案,并将其落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