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看见阜成门高楼的人蜂拥而下,地震了!而汶川的多数人却连下楼的机会都没有。
一年了,我一直在为从邢台开始的地震预报进展缓慢而担忧。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年,2006年,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我就建议中国地震局联合召开了“电磁波异常”讨论会。可惜专家们的建议都没有下文。
除去其他方面的问题,真正说到地震预报,目前的确达不到水准。一次大地震间隔几十年,一个人能够归纳多少震前异常规律?
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探索。我在昨天的讨论中,提出了预报是“大科学”的观点,希望地震早日达到气象的预报水平。
我的讨论地震的文章还要陆续写出,在这纪念汶川地震灾害一周年的日子中,我们不但要宏扬抗击灾害的勇气,还要花费一些时间关注地震预报的进展,不管你是不是从事科技工作。关注的人多了,才能促进它更快的进步。
要以我们的工作,纪念逝去的亲人;不让汶川的伤痛重演,是我最大的心愿。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22346990933.jpg
不仅要有观测仪器、预测理论,还要有布阵策略。这是江苏地震局的同志在发言。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22347788688.jpg
四个教室都满员。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22347376893.jpg
思考中。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22353825478.jpg
如何让理论在预报实践中发挥作用,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次讨论中,突出的是科学记录与理论解析,不可能根据一种参数就宣称能够确认地震。
更详细的评述,请等待一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