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临近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刻,“地震发展论坛”在北京静悄悄地召开。和媒体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周年”报道相比,这个论坛其实也应当受到科学界、产业界和媒体更大的关注。谁都知道,没有地震机理的解决,没有预报方法的破解,不仅不能及时发出警报,也不可能提前有针对性地安排抗震工程和经济建设,尽量避免危险区的众多房屋倒塌。
“海城”的成功其实仅仅是偶然,“唐山”使全国知道了地震的惨烈(以前的损失是保密的),而“汶川”使公众知道要了解大自然还有很远的距离。
对地震界来说,汶川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此之前总以为预报地震就像装备齐全的现代化渔船,只要出海怎么也会捞到几条鱼,那怕小一点、少一点,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吧。而汶川的山崩地裂,偏离就击碎了“地震预报”指日可待的预报神话。今天论坛开幕的首项议程,就是向汶川的死难同胞默哀,相信多数地震工作者在此时都更加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几分愧疚。
在“汶川”一年后的今天,全国地震界的精英聚会,大家都知道,此刻距离“逼近预报要素”还依然很远。
应当肯定的是一年来,众多地震人在沉重的压力之下,默默地整理资料,深入现场,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国家的投入,陆续改善和装备了更多的设备、仪器,也才有了今、明两天在会场上展示的地震研究活动的成果。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10149751.jpg
报到,外地代表昨天已经到达。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11653817.jpg
中国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张国民理事长和院士们到场致词、报告。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12257472.jpg
全国地震部门、中科院、高校等140人出席。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13973657.jpg
石耀霖(中科院)、滕吉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许厚泽(中科院武汉地测所)和四川地震局闻学泽研究员报告(上午,每人40分钟)。
汶川大地震应力场演化的高性能模拟;
汶川地震发生的深层动力过程;
地震大地测量的思考与建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长期地震活动地地壳形变背景。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19526032.jpg
到会代表目录及时提供。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24803519.jpg
5月10日上下午均为大会。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26525620.jpg
会议已经收到84篇论文,“摘要”已经出版,提交论坛代表。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28776864.jpg
汶川地震的“科学研究报告”也已经出版。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29908686.jpg
我国西部大地的地球动力,观测和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31857861.jpg
滕吉文院士探讨汶川地震成因,有利今后地震预报。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32354577.jpg
闻学泽研究员对历史地震和震区周边的空间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这些工作都是仔细和深入的。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9-5/101735953991.jpg
与多数热热闹闹地“产业论坛”不同,代表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讲、沉思。
汶川之后,在压力中的领导们和技术人员面对地震难题,都在努力工作,一年来,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交出了力所能及的回答,然而这些工作,离开真实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说少了浮燥和喧嚣,多了思考和探索。
然而,和唐山地震的总结大会相比,边缘科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参与仍少。许多前兆和发现的问题没有资料和总结,代表们在私下也说,地震预报的攻克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一个科学方法问题。
经过唐山和汶川,业内外专家也大都认为:地震是地球的力学、物理、化学、电磁和大气层等的综合活动,但是,目前我们投入的重点和科研组织依然是以“地球动力学”为重点和为主要的内容。在对地震活动的研究中,小至研究微观的岩层晶体结构的破裂活动;大至太阳的磁暴等空间活动影响,这些方面都还没有出席这次论坛。曾经介入唐山地震研究的天文、海洋、生物、高能物理、电磁传播等重要领域此次大都缺席。
还有一个重要的缺少,就是国内外地震科学当前在边沿部分之研究进展和探索,在这次会议上也缺席。其实,就是在媒体上,一年来也见到许多从天到地的研究项目与方法,使我有一种这仍然是“业内总结”的感觉。至少,在具有象征意义的“512”纪念活动中,应当表达出一种“大科学”的趋势,地震还是要在跨学科的探索中,找到最终突破的路径。
“汶川”一年之后,抗震问题依然涉及人口、经济、建筑、住房、心理、家庭、医疗、教育等等方方面面,大约要历经10多年才能完全消除地震破坏的影响和伤痛;而地震科学的问题也是同样,也要涉及诸多学科,与对地球更具有创意的认识,才能逐步抓到地震的脉搏,找到入门的钥匙。
明天,分组报告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