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吴几康先生1500字的文章《漫谈计算机》,介绍了在中国展出的几部苏联计算机。这是,中国报刊上第一次介绍了计算机的性能、原理,特别提到了数字电子计算机。
文章写得很生动、通俗,毕竟是大师的手法。有时间,我录入一段。今天,报社的朋友给找到的。

吴几康(1918~2002)(卷名:电子学与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专家。原名吴畿槺,1918年1月9日生于上海市。1943年同济大学机电系毕业,任电讯系助教。1949~1951年入丹麦工业大学进修。1951~1953年在哥本哈根任无线电厂发展工程师。
1953年初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计算机组副研究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兼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1972年任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53年起从事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工作,是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成员,建立计算机实验室。1956年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入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他是1957~1959年研制中国第一台
104型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的负责人之一。1959~1964年负责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
119型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1965年参加筹建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承担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研制任务。1965~1966年参加和领导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设计抗干扰滤波器、抑止信号传输干扰和提高整机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成绩。1979~1983年参加研制每秒千万次运算的
757型流水线向量计算机,获中国科学院最高荣誉奖。
吴几康自1964年起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计算机学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计算机组副组长,研究生院电子学与自动化部副主任,北京软件研究生院院长,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