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寻人寻物走失老年痴呆症热线北京晚报五十年征文杂谈 |
分类: 国外旅游 |
1981年5月,我从昆明乘火车回北京。当列车在中原地区迎来红日初升的第二个清晨之时,卧铺里一位篮球运动员发现自己崭新的46号皮鞋变成了一双中等尺寸的破皮鞋。乘客们发挥了各种想象向乘警提供皮鞋“炮换鸟枪”的前因后果,和什么人在中途上车下车(怀疑是跑通勤的员工干的事,他们半夜在卧铺中坐在过道中,早上下车了。旅客都是到石家庄、北京的。);而当事人却在为如何出站换车发愁。
热心的女列车长从软卧拿来拖鞋,仅仅略大于他的半拉脚掌,转而表示在下一站就向北京火车站请求支援。“丢鞋”在火车上很少见,而事主是去大连探亲的昆明军区体工队的军人,还是大高个,“皮鞋事件”就成为旅途结束前的讨论中心。
不到半天,火车徐徐驶入北京站,我们向站台望去,发现二位铁路员工正拿着两双大号布鞋在招手。在没有手机和出租汽车的时代,相隔几百里,买到特型布鞋真是不容易办到的事。这位大个子军人,心中的不快立刻被北京站铁路员工的情谊化解。
我下车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篇短稿寄给晚报。第三天,晚报以“新闻故事”的栏目在头版报道了这个消息,还配了列车到站送鞋的照片,据说鞋是专门到前门内联升去买到的。虽然没有用上我的稿件,我还是将这张晚报画上红框给昆明军区体工队领导寄去。(那时也没有提供信息奖)我想,在运动员归队之前,他们就会知道大个子在火车上丢了皮鞋,也知道北京人是如何帮助过路战士解难的,也会知道《北京晚报》将宣传军民情谊放在重要的位置。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和“失物”结缘。曾拜访了北京市公安局西单失物招领处的王铁岭科长,才知道绝大部分收存的失物都无人认领。而市局治安处的汪沁警官介绍说走失的老人(老年痴呆症患者)几乎天天都有,更需要和家人及时联系。我开始汇集寻人寻物的材料,现在还保留着一本寻人寻物的剪报,其中仅《晚报》的消息和“寻人”的分栏广告共有90多篇(大约搜集了一年多时间)。
翻阅颜色发黄的剪报,有那年 2月24日丰台民警孙现云等送九旬老人卫冠武回家;7月31日,江苏来京探亲老人何锦贞走失半月,被西城环卫局贺秀辉发现;中秋节前赵玲琪将7岁儿子“天天”丢失在天坛公园,民警王小平为他找到妈妈等等化悲为喜的事例。当然,也有的市民刊登广告寻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走失亲人,一直没有结果。至于寻获11万元存折、8万元现金等等出租汽车司机助人为乐的报道就更多了。
(我们向市委提出做寻人寻物热线,经过文明办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已经确定电话号码为:丢三落四请拨“1256”,已经得到企业赞助申请了宽带线路,但是因为另外一个单位不同意,说是他们的任务,由他们办而撤销。后来这个个单位也没有做。)
崔永元看到这些剪报,也关心起走失老人和老年痴呆症的问题,2001年4月22日,在央视“实话实说”做了一期“老人回家”的节目,我和中国社科院杨团、公安大学的王太元老师应邀做嘉宾参加讨论(没有给我照片,就是小崔《不过如此》书中向大家鞠躬的那张照片的现场)。“夕阳红”节目也做了专题节目,访问了在晚报刊登广告,寻觅90岁走失老大妈成功的事例,也播放了寻找走失老人未果的悲伤家属的呼吁。(一位是北邮的退休老大妈向北走失,至今无果;一位已经在什刹海溺亡无人认领而火化,家属还在满世界寻找中。)
我的外祖父熊十力先生在80年前就说过,媒体要“教育民众、引导社会”。《晚报》做到了这一点。在首都文明办和晚报、电视台等的努力之下,北京人的见义勇为、文明乘车、拾金不昧和帮助老人回家等等好人好事都在逐年提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移动定位设备普及和通信费用的降低,北京总会建立起专门的服务热线和技术系统,及时帮助走失老人、儿童回家,帮助失主找回失物。(后来北京市红十字会也提出另外方案,要为10万老年人服务,但是实施失败。老人都不愿意在身上带上有号码的‘符号“,当然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痴呆”。我和他们领导说过不行的,他们没有接受。)
(《北京晚报》五十年征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