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丢失和寻觅”的情谊

(2008-03-09 20:35:4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寻人寻物

走失

老年痴呆症

热线

北京晚报

五十年

征文

杂谈

分类: 国外旅游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北京晚报》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的,是那种“饭可以晚吃,报纸要先看”的一拨人。

    1958年和同学们一起为新创刊的《晚报》当过报童,(天还没有黑,拿到的2分钱的一叠报纸就都售完了,我们是男生,使劲吆喝着,我怕谁?)学校获得市级运动会舢舨少年队冠军,图文并茂地成为《晚报》新闻(大学是成年队冠军,也有照片上报纸),都是大家一生的记忆。这些年来,不仅我的文章在晚报(北京的水、德性等)征文中亮过相,获了奖;还经常拨打晚报的热线电话,报告消息、评头品足(打免费电话挑毛病呗)。

19815月,我从昆明乘火车回北京。当列车在中原地区迎来红日初升的第二个清晨之时,卧铺里一位篮球运动员发现自己崭新的46号皮鞋变成了一双中等尺寸的破皮鞋。乘客们发挥了各种想象向乘警提供皮鞋“炮换鸟枪”的前因后果,和什么人在中途上车下车(怀疑是跑通勤的员工干的事,他们半夜在卧铺中坐在过道中,早上下车了。旅客都是到石家庄、北京的。);而当事人却在为如何出站换车发愁。

热心的女列车长从软卧拿来拖鞋,仅仅略大于他的半拉脚掌,转而表示在下一站就向北京火车站请求支援。丢鞋在火车上很少见,而事主是去大连探亲的昆明军区体工队的军人,还是大高个,“皮鞋事件”就成为旅途结束前的讨论中心。

不到半天,火车徐徐驶入北京站,我们向站台望去,发现二位铁路员工正拿着两双大号布鞋在招手。在没有手机和出租汽车的时代,相隔几百里,买到特型布鞋真是不容易办到的事。这位大个子军人,心中的不快立刻被北京站铁路员工的情谊化解。

我下车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篇短稿寄给晚报。第三天,晚报以“新闻故事”的栏目在头版报道了这个消息,还配了列车到站送鞋的照片,据说鞋是专门到前门内联升去买到的。虽然没有用上我的稿件,我还是将这张晚报画上红框给昆明军区体工队领导寄去。(那时也没有提供信息奖)我想,在运动员归队之前,他们就会知道大个子在火车上丢了皮鞋,也知道北京人是如何帮助过路战士解难的,也会知道《北京晚报》将宣传军民情谊放在重要的位置。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和“失物”结缘。曾拜访了北京市公安局西单失物招领处的王铁岭科长,才知道绝大部分收存的失物都无人认领。而市局治安处的汪沁警官介绍说走失的老人(老年痴呆症患者)几乎天天都有,更需要和家人及时联系。我开始汇集寻人寻物的材料,现在还保留着一本寻人寻物的剪报,其中仅《晚报》的消息和“寻人”的分栏广告共有90多篇(大约搜集了一年多时间)。

皂君庙 3005.jpg

 

皂君庙 3005.jpg

翻阅颜色发黄的剪报,有那年 224丰台民警孙现云等送九旬老人卫冠武回家;731,江苏来京探亲老人何锦贞走失半月,被西城环卫局贺秀辉发现;中秋节前赵玲琪将7岁儿子“天天”丢失在天坛公园,民警王小平为他找到妈妈等等化悲为喜的事例。当然,也有的市民刊登广告寻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走失亲人,一直没有结果。至于寻获11万元存折、8万元现金等等出租汽车司机助人为乐的报道就更多了。

(我们向市委提出做寻人寻物热线,经过文明办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已经确定电话号码为:丢三落四请拨“1256”,已经得到企业赞助申请了宽带线路,但是因为另外一个单位不同意,说是他们的任务,由他们办而撤销。后来这个个单位也没有做。

崔永元看到这些剪报,也关心起走失老人和老年痴呆症的问题,2001422,在央视“实话实说”做了一期“老人回家”的节目,我和中国社科院杨团、公安大学的王太元老师应邀做嘉宾参加讨论(没有给我照片,就是小崔《不过如此》书中向大家鞠躬的那张照片的现场)。“夕阳红”节目也做了专题节目,访问了在晚报刊登广告,寻觅90岁走失老大妈成功的事例,也播放了寻找走失老人未果的悲伤家属的呼吁。(一位是北邮的退休老大妈向北走失,至今无果;一位已经在什刹海溺亡无人认领而火化,家属还在满世界寻找中。)

我的外祖父熊十力先生在80年前就说过,媒体要“教育民众、引导社会”。《晚报》做到了这一点。在首都文明办和晚报、电视台等的努力之下,北京人的见义勇为、文明乘车、拾金不昧和帮助老人回家等等好人好事都在逐年提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移动定位设备普及和通信费用的降低,北京总会建立起专门的服务热线和技术系统,及时帮助走失老人、儿童回家,帮助失主找回失物。(后来北京市红十字会也提出另外方案,要为10万老年人服务,但是实施失败。老人都不愿意在身上带上有号码的‘符号“,当然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痴呆”。我和他们领导说过不行的,他们没有接受。)

《北京晚报》五十年征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