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作为安全问题,我的本意是不要涉及到任何高兴与不高兴的市民,更不要涉及主持人一类的名人,不管他是男人、女人,不管他们是夫妻问题、客户的经济纠纷、产品质量服务和索赔、甚至是食品安全口味等等的内容与对错是非,都不在这谈论。
我说的安全问题,就是保障经过审定的公众活动按照原计划和流程进行,中间没有任何花絮插入,更不能有特别的冲撞发生。至于,有时公众活动中发生后果惨烈的火灾、屋顶坠落等等意外,暂时也不涉及,一篇博客说明一个话题就不错了。(下面是昨天被删去的文章,重发。)
一些部委都规定,正式工作会议时,也绝对不允许任何代表在会场散发材料,那怕与主题有关的地方和企业相关的汇报、宣传材料,更不能够散发企业广告,除非由会务组同意并统一办理。规格高一点的会议,非被邀请人士,也是绝对难于“混”入,更别想发言。
所有单位都表示已经为了“应急安全”准备了若干“预案”。但是,那天当胡女士出现在现场“发言”,却没有看到有人实施“预案”。
据悉,新闻通气会上,胡紫微的整段“诉说”长达2分59秒。央视的主持人沙桐,以及其他几位工作人员只是先后劝说她退场,而她在推挡中声音断断续续,却很清晰:“今天对于奥运频道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只说最后一句话……是不可能了。”
在这将近3分钟的时间中,就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想着去“关闭”扩音机的电源,只要声音关闭,胡PK张对通气会的干扰就可以大大减小。如果不关闭电源,能不能大放音乐?众所周知,在许多展览会和IT会议的宾馆会议厅中,现场音乐经常搞的对面说话都听不见,到该用的时候却不见踪影了。
有时候,大家没有听见的话,说了也是白说,也等于没有说;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人因为周围的人的劝阻,而没有把话说出来,或是说完,反而少了好多事,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关爱、同情和善意吗?
突发事件千变万化,许多举措和时机是一瞬而过,机不再来,3分钟足够化险为夷、3分钟也可以后悔莫及,已经有了许多案例证明。莫斯科的一次爆炸发生之时,郊区的足球场正在举行几万人观看的比赛,而赛场周边的移动通信转发站立刻关闭,没有一位观众收到爆炸消息的电话。可想而知,要是几万观众争先恐后的退场,其伤害与损失可能更大于爆炸现场。
所以,当网络上热热闹闹地讨论人家的家事之时,管理与安全部门,所有相关的官员、媒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安全意识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是不是还要再借此提高一点、实在一点。
但愿,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士要举一反三,这也算是对奥运安全的一个“预警”。
与应急安全有关的事项,有时,仅仅依靠与IT有关的动作就能够不动声色、轻而易举的处理,至少做到弱化、淡化。IT绝不就是数据网络和大屏幕,几个电源开关也能够办大事,这也是“信息化”的一个分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