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化“进故宫”有用吗?

(2007-12-16 19:05:21)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知识/探索

文化

高科技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本周,媒体宣布“故宫采用机器人探地下排水管网”,偶为之叫好!
   非典那年,偶没有事,买票进入故宫,反正没有游客,也不会传染,看到不可再造的600年的古建,想起第一次还是小学时来的,门票人民币3角。
信息化“进故宫”有用吗?
   后来和几位人士一起拜访故宫的一位副院长,谈到技术时,该先生当着一大屋子的人说:“高科技、信息化一进故宫就没有用了”。理由就是琉璃瓦至今做不到古代产品水平。还有信息企业的人要进故宫安装大屏幕做宣传,电视台的小伙子也来凑热闹,要报道故宫的防盗系统。

   他由此得出结论,信息界的人都不懂文物和博物馆。 
   还气哼哼地说电视台要他们穿活动大背心(文化衫)到现场去做节目,我们是世界有名的单位,能够去穿你们的大背心吗?
-
   我也不赞同上述人士对故宫的商业“开拓”和宣传思路,但是不能一耙子打倒一院子的人啊!
   无奈中,我问,你们故宫一年中的“旺季”每天都有六七万人来参观,您知道他们每人进来踩了那块砖吗?
   他楞了,踩什么砖啊?
   你们故宫的砖不是都怕踩吗?还要穿文保鞋吗?
  我解释了大型商场、超市都有客人流量图,有冷区、热区,根据数据调控商品摆放位置(如在冷区放降价促销商品)。故宫里里外外都是文物,踩上一脚就有一丁丁点磨损,成千上万人天天踩,也会胜过地铁楼梯的磨损。有了数据才能做出参观路线调整方案和维修计划。这个题目应当是博士生的课题,还能够报联合国要资助呢?
   故宫既然是不可再造的文物,就得认真管起来。
-  
   后来,故宫院办公室的陈主任说,你讲的真好,就是应当多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
   我说,要是让媒体刊登一下我的建议,马上就会有一大批信息公司的人,拿着各级领导的条子,试图找这位领导来接“流量流向”的课题,哈哈哈。下面请看新闻吧,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是上了我说的那个项目,大家不要外传,仍旧保密吧!别给领导添乱啊!)

附录:故宫采用机器人探地下排水管网 2007-12-14

 

 
    长着“眼睛”的机器人在地下管道内走走停停,头部不停转动,管道内不同方位的图像被清晰地传到地面的监视器。这是故宫在利用机器人探查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地下排水管道。

  历经将近600年,故宫地下管网仍在发挥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无论多大的雨,也不会积水。

  进入井下探查的机器人“头”可以前后旋转360度,“脖子”可以左右旋转360度。“眼睛”周围有一圈灯泡,帮助操作员看清周围情况。机器人有300多米的电缆线与操控台相连,操作员在工程车上遥控机器人,还可贴近管壁仔细探查。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已经完成了故宫两条1400米长的排水主干线调查:故宫东部敛禧门至十三排段的260米管道,东筒子至箭楼段的340米管道,神武门广场800米暗沟。探查发现,排水管道存在顶板坍塌、石块、杂物淤积、其他地下管线横穿造成结构性损坏等问题。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信息化“进故宫”有用吗?

     博友草本说“科技和艺术要联接”,其实关键是相互了解和沟通,不论多么高雅的文化圣地,也需要科技;相反,科技界也要有文化和艺术,不论是设备的外形、内涵,甚至是特性,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设计就是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