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和中国禽业发展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开幕式800人出席。
全国数以百计的相关企业到会。我国的饲料居然和美国直接挂钩,他们价格上涨,我们也要上涨,不过主要是大豆,而玉米还无关。要是他们大规模地用玉米造柴油的话再说,现在虽然每年产量也不少,但造柴油尽管国家补贴还是亏本。
中国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还夸张的有“百鸡宴”。我国传统禽肉制品大都以整鸡为主,有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烧制品、油炸制品等,以精湛工艺创造了名特优产品,如云南风鸡、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常熟叫花鸡、长沙油淋鸡。
现在,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心使得高蛋白、低脂肪的禽肉深受关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注重对禽肉制品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研究,加工程度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分割产品越来越多,相继推出了鸡肉火腿肠、鸡肉松、鸡肉串、各种分割禽肉等。
长期以来,国内以食用鲜、活家禽为主,厨房事务费时费力;在发达国家居民家里,家庭厨房主要用来简单加工(如微波加热保温),人们直接享用禽肉制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用大量方便食品。2005年,我国肉类结构如下:
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5∶19∶9∶5∶2;
世界比重中,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分别为40∶30∶24∶5∶1。
2005年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达59.2千克,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禽肉人均占有量增加了1.7千克,达到11.2千克。
2006年中国鸡肉消费量预计在1040万吨,年增长2.7%。据美国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肉鸡肉人均消费量将达到10.0千克。预计到2010年,我国肉类消费情况是:城市人均将达到32千克,农村为28千克。
中国消费者相对喜食鸡翅、鸡腿、鸡爪、鸡胗、鸡脖等,不太喜食鸡胸肉,家庭和饭店只消费30%的鸡胸肉,其余部分被加工成鸡肉制品供应超市、快餐店和临时流动餐馆,或用于出口。而50%的鸡腿和鸡中翅被家庭消费,其余的被饭店和加工企业所用。快餐业的迅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鸡腿和鸡中翅,鸡爪主要被用来制作凉菜和熬汤,大多数鸡翅被制成熟食销售。
2006年欧洲人均禽肉消费量预计为23千克,而2001年为23.4千克。美国国家鸡理事会预测,今年人均消费量将会增加到40.8千克。2014年美国人均消费鸡肉将以51kg居于全球首位。

很难见到活鸡,这是在北三环金五星建材市场见到老板养的一只很害羞的小母鸡。周三中午摄。
大会在北京四惠华润饭店召开。左边是八通城铁。
王府井小吃一条街,也有不少肉制品。周三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