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写汉字信息处理笔画笔形毛笔笔顺玛雅文字竹简 |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
不论考古与文字专家如何划界断代。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字随着载体一直在变化。从龟甲竹简到钟鼎铜器,从锦帛丝绸到羊皮土纸,笔画有直有曲,又从横平竖直一路演变到电脑屏幕和激光打印机上的各种字体。像新闻照片和电视图像上的点阵一样,笔画已经变形成为数字表示的点阵组合。
世纪末,有人推论汉字曾经是圆形结构;现在我们得知,与汉字文化相近的玛雅文化,其字体就有圆形结构。农牧时期的玛雅人,有充分的时间来描绘比汉字还要复杂细致的图形文字,如果到了今天,玛雅文字会不会也要像横平竖直发展。
1980年发现于山东省东南部的一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4800多年。被专家称为“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陶尊文字”,注意这里的字可是用刀或利刃“刻画”的。收录到的字有:“凡”、“南”、“火旦”、“炅”、“享”、“斤”等。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之中,字形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另一个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也称为字形的发展。前一个是字体,即书写方法问题;后者是结构问题,也包括了汉字的造字理念。
在纸发明之前的竹简年代,刀是刻字的主要工具,书写称为笔削,笔指记载,削为删除,用刀刮去竹简上的字为削。所以后世把刀和笔相联,谓之刀笔。
有意思的是,西方人的笔也与刀相联。然而,不光是用刀来修改写羊皮上的记载,而是在书写之前用刀把鹅毛笔尖削好。
在漫长的农业时期,书写过程中强调和突出了字的笔画和运笔,而弱化了部件。汉字从初始的象形越来越变得“横平竖直”,究其原因,一是适应于书写运力,二是从印刷活字的加工需要。
准确要求分化,分化字形字义,增加了字的数量以实现表达的准确。
工具可以影响和决定产品的特征。远古时期的刀刻龟甲,农业社会的毛笔和工业时代的铅笔、钢笔、圆珠笔的书写,决定了汉字的书写过程是以笔画为基础。强调的是“笔”作为工具的动作,结果产生了字形的基础部分,被称之为“笔画”。
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和遵从师长的传统,使得几千年来的学生慢慢变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以面授方式进行习字教学,突出的是书写过程的模仿。面面相觑、代代相传的经典文章的教授,使得后人反而难于了解造字的理念。
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印刷通用字形表》,为6196个通用汉字确定了笔画、笔形和笔顺;1997年4月7日,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列出了跟随式、笔画式和序号式三种表达形式。
这30年来,汉字的规范从仅适应印刷发展到汉字研究及信息处理的需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80年代“社会用字的混乱状况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以至于1986年国务院提出“逐步消除社会用字的不正常现象”的要求。
用笔书写阶段,一切为了简化,诸如“书”“专”“车”“长”之类,以节省为先。而现在从数字化的角度看,这些字形不仅不美,反而增加了新的部件,在输入法中引起的麻烦往往源自“简化字”。
几个月前关于繁体字的讨论甚为激烈,一些网友主张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理由之一是计算机输入繁体字并不比输入简体字困难,建议规范出“最科学的编码体系”。其实。部件科学赋值如同重新确定键盘字母排列位置一样,可能更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