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何寓意?
(2019-02-26 08:42:15)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娱乐杂谈 |
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清人在《明史·神宗本纪》中写有这么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无论这些说得是不是准确,但在大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这个著名的甲申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清入关。自此后,神州无复汉衣冠几达三百年!讲起来实在让人心痛不已,而明亡的这种痛在《红楼梦》一开篇就讲出来了,只是需要我们多个心眼儿才能看懂,更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只能是看热闹了。
在第一回一开篇就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让人感觉荒诞不羁,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在说这个传说之前,作者先这样说一句: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
作者先用荒唐来调侃,以掩饰其中难以直说的话,应该说这个传说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千万不能简单一带而过,而是要好好分析其中的喻意,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通灵宝玉”是一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可惜却没有机会去补天,仿佛这里是在形容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感叹,称自己是有补天之材,那这个口气可实在够大的!居然还“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甚是夸张!在第一回里紧接着还有一段对这个有奇材的石头的故事进行了总结: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里有一条批语提到了“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是作者一生的惭恨,似乎这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这一点我们要密切留意,但这还不是重点,因为这里再次提到补天的事,应该说这里面很有象征意义,是作者的一个非常高超的创意。
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补天的传说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史记》的《三皇本纪》载:
“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这里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人说可能是五千年前的样子,属于上古时期。那时有两个猛男,一个叫共工,另一个叫颛顼,两个人脾气都很大,于是打了起来,结果二人恶斗的威力比美国这样的核大国还厉害,竟然把支持天的柱打断,所以天蹋下来了,据说导致世间洪水涛天,成了人间地狱,民不聊生。于是有个叫女娲的神仙,奋不顾身,救民于水火,用炼出五色石,并用其来补天,最后天补好了,洪水退了,天下太平了,人们又可以好好地生活了。这个传说很有趣,不知道当古人是怎么编出来的这个段子,而且还广为流传,会不会真的有真实的故事为基础呢?实在是缺少资料。在《淮南子·天文训》也有类似的记载: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里介绍说共工与颛顼这二位为了争帝位,打起来了,折了顶天的柱子,从而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且日月星辰的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地轴发生了偏转,于是洪水大爆发!这个传说听起来似乎有些符合科学常识,象是说两个外星人大战,而影响了地球的运转,甚至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至使海水倒灌,淹没大陆。而在世界各地的古代传说中都有类似大洪水的传说,比如诺亚方舟的故事,这样看来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是有历史原型的,但肯定不可能是因为两个人打架打的。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也对女娲补天的事是类似记载的: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没有提到这场灾难是两个人打架打的,但肯定是一场大的灾难,发生了全球性的大洪水,于是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拯救了世界,听起来有些象美国大片的感觉。而作者借用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应该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动动脑子了,想想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传说来做为《红楼梦》一书的开头呢?这跟书中所隐写的明末历史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