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2025-07-16 05:04:01)
标签:

锡林郭勒锡林浩特贝子

聊城山陕会馆

北京觉生寺与永乐大钟

分类: 第八轮

内蒙古锡林郭勒  锡林浩特贝子庙

(2019. 05. 30)

 

法器鸣响北疆定

佛音悠扬满蒙亲

功同铁骑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景点介绍

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历史背景】

清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活佛从遥远的青海历经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为了表示对活佛的谢意。于1741年巴拉吉尔王爷给活佛建造了一座小庙。随之贝子庙听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庙里拥挤不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庙宇,砖瓦石佛像经卷,均是驼运、勒勒车拉从张家口、多伦运来,有的从西藏等地运来。始建朝克沁殿,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经掌又大规模扩充。 具有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薯密切的联系。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座喇嘛庙就能安定一片区域,庙宇修建得再宏伟。也比修长城、整武备的成本低多了!

 

【旅游趣事】:

    预订的酒店就在贝子庙附近,走路也不过三两分钟。由于乘坐的是夜车,到达酒店时还不到八点,被告知房间还没收拾好,就和酒店前台商量,先把包存下,去逛贝子庙,等回来再办入住。前台对我这个建议表示接受,伸手接包时,顺口说了句“庙在维修不开,不过上下转一圈时间也差不多。”这句话说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 庙不开逛什么啊?等过了马路,才知道庙确实不开放,人家嘴里的“上”指的是后面的额尔敦敖包。这座庙和汉式寺庙还真不太一样,每座“殿”都是一个独立的院落。正中的“朝克沁殿”正门虽然没开门,可走到旁门边,下意识地一推门,居然开了。走进去,前后转了一圈,居然没碰到一个人。有了这个“经验”,在两侧的明干殿、邦日殿都没再有这样的“好运气”--- 连正门带侧门都紧紧地锁着,只有最东边的珠都巴殿开着门,但里面的殿宇全都搭着脚手架。得了,好歹正中的殿都看到了,又到后面的额尔敦敖包转了一圈。回到酒店,这下子入住可以办理了。

 

 

山东聊城  山陕会馆

(2007. 11. 20)

 

百年盛世康雍乾,

物阜民丰商家欢。

离乡贩运故人少,

相聚会馆共解难。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景点介绍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历史背景】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在本系列中,各地的“山陕会馆”介绍了不止一处。可见当时秦、晋两省商业之发达。然而,在当时来讲,这两个省都不是物产大省。商业的发达,靠的是长途贩运。用现代的话讲,他们承担的是产品经销商与物流的职能。

 

【旅游趣事】:

聊城根本没客户,打着“拜访客户”的旗号过来,完全是为了光岳楼、山陕会馆这几处估计。一大早从济南乘车,到聊城已经十点了。先逛了城中心的几处后,才打车来到山陕会馆。一逛才知道,说是“会馆”,其实还是关帝庙,只不过这个关帝庙是“民办”。逛完出来,才觉得有点饿。还是先去解决肚子问题吧,这儿是地级市,估计吃饭拿发票不成问题。

 

 

北京  觉生寺与永乐大钟

(2016. 01. 26)

 

大钟铸出明盛世

佛寺建起清繁荣

神佑江山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景点介绍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本为皇家佛教寺庙,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

生寺的大钟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所以叫“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清朝四十六(乾隆八年)

【历史背景】

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雍正帝下旨敕建,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天正式获赐名觉生寺,现时觉生寺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乃由雍正帝御笔手书。

公元1420年前后,永乐大钟铸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他招集大臣商议铸好的大钟应该悬挂于何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实明成祖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他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每天命六位僧人撞钟。

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钟寺合一,才造就了这座著名寺院。作为寺院,要想成名,要么有名人,要么有名器。

 

【旅游趣事】:

    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有好几天没出门了。赶上这天艳阳高照,风也不大,就决定出门活动活动。想想大钟寺既然叫“古钟博物馆”,应该不全是在室外,这样也应该不至于在严寒中的时间太长,就决定来这儿。交通也方便,下地铁过马路就到。门票20元,到里面一转才知道,20分钟绝对转不完。按照我“游览时间/票价”的评价标准,这里绝对算很值得的。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