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明朝八十一(万历三十七年)

标签:
西安关中书院黔东南镇远祝圣桥与魁太原唱经楼贵阳文昌阁 |
分类: 第八轮 |
陕西西安
(2013. 01. 31)
出身巨儒臣,
正直忤昏君。
何如归故里,
教书育贤人。
【景点介绍】: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书院校区,不能随便参观。
【历史背景】: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tang音躺)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莅任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重视学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还在全省选拔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跟客户实在没更多可谈的,只要晚饭前赶过去就行。酒店在南门外,而客户在玉祥门外,这才三点钟,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一条“书院门 -- 卧龙寺 -- 东大街 -- 西大街 -- 书院门”的步行路线。倒不是为给公司省几个车钱,而是想消化消化肚内积食。书院门虽然以书院而得名,但书院并不开门,只能隔着铁栅栏门往里瞧。剩下的,就是一路“欣赏”一个接一个小摊上的“假古董”了。出门在外,我是从来不买没用的东西的,甭说假古董,就是真古董,我也不买,只是看个新鲜罢了。
贵州黔东南
(2017. 04. 23)
桥连人仙界
阁通农仕途
凡间天路
【景点介绍】:
祝圣桥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西连府城,东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为一座横跨舞水的大型石桥。大方青石筑砌,全长135米,宽80.15米,高17米,共有7个孔。
魁星阁在桥东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间桥面上,为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式.
【历史背景】:
祝圣桥桥基始建于明洪年间,桥身建成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至今保存完好。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镇元知府汪炳敖建成魁星阁,并题写楹联三幅。
其底层向东,楣额为“山河柱石”,两边楹联为:“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西面向府城一面楣额为:“云汉天章”楹联为:“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为滇海庆云多。”祝圣桥和图上的联语,使古代镇远成为东连我国中原内地,西通东南亚国家重要孔道的见证。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山西太原
(2013.
万历天下宁,
科举盛大明。
秋闱五魁中,
宣名上唱经。
【景点介绍】:
唱经楼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楼儿底街,是明朝以来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客次的地方。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由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结合,平面布局呈“工”字形。
唱经楼坐北朝南,为明代所建,由长廊与大堂相连,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殿顶孔雀蓝琉璃剪边,一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栱。春秋阁为二层建筑,一层为三间窑洞式,二层为木结构前插廊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虽经清代重建,主体风格仍保留明代特色。
【历史背景】:
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记载:布政司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相传前明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于此,故名“唱经楼”。
在改革的大潮中,太原迎来了它建城2500年的日子,为纪念其城2500年的悠久历史,在太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著名古建筑专家冯冬青先生依其旧制,在其故址,重新修复了唱经楼。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从文瀛公园出来,沿着柳巷往北溜达。走到鼓楼街上,往左一歪头,看见了路边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就信步走了过去。是唱经楼,工程还没完,当然也就没开门,拍了两张照片,就接着往前溜达。
贵州贵阳
(2012. 10. 26)
鹧鸪天
北地已近战火间,南国犹是好江山。
三层九角构思巧,上供文昌道教仙。
天下乱,要才贤。
更需尚武镇边关。
文人指点江山策,适用早出一百年。
【景点介绍】:
文昌阁,位于贵阳城区东隅,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 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原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
【历史背景】:
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 (1609),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
建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其中3个角为30度,6个角为45度。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二、三层的金柱都没有穿过楼板,它下面也没有相对应的柱子,这种做法使二层和底层减少了一圈柱网,增加了室内的使用空间,使上部的负荷均匀分散地向下传递,减少对底部的压力。这种特殊的柜架结构,还有利于缓冲水平方向的摇摆,增强了它的稳定性,所以在地震时不易倒塌。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