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明朝七十(万历三年、四年、五年)

标签:
北京慈寿寺塔汕头南澳总兵府北京密云新城城墙遗址北京万寿寺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15. 11. 03)
严格教子 子终成一朝天子
专心向佛 佛难佑大明江山
母性使然
【景点介绍】:
慈寿寺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渊潭乡。慈寿寺塔为密檐式八边十三级实心砖塔。通高约50米。塔基为3层,上为双层须弥座,呈八角形,下面一层须弥座束腰,每面开壶门形龛6个,每龛中各雕狮首1尊,已无存。龛与龛之间雕有轮、螺、伞、盖、盘长、双鱼、瓶、花八件佛教吉祥宝物的浮雕。
【历史背景】:
慈寿寺及寺内塔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两年后建成,是慈寿寺的一部分,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是仿照天宁寺塔修建的。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内外政事均由李太后执掌。李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间,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缮了许多佛寺,慈寿寺即为其中之一。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广东汕头
(2016. 03. 06)
地跨闽粤 保国家海域
时历明清 行领土主权
东南锁钥
【景点介绍】:
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广东汕头市深澳镇大衙口。现在衙署已辟为博物馆,保存有许多重要海防资料。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1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又称“招兵树”。1997年树下又增置郑成功花岗岩雕像一座。总兵府前现遗存有八千斤,六千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两尊炮原分别架设于深澳草寮尾和深澳东门外,1984年移放于此。总兵府右侧院墙上镶嵌着23块历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一块是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一块税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历史背景】:
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的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万历九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总兵府的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在的建筑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57任147人,他们都为国家的海防建设作出过贡献。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北京
(2022. 03. 21)
西东两城驻文武
新旧一地安民军
难解其意
【景点介绍】:
目前遗留密云新城城墙遗址两段,一段在新东路与东门大街交叉口路西,另一段在城后街路北。
【历史背景】:
密云县城有两座,明洪武十一年(1378)建起一座,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宽二丈八尺。城形西北微狭,呈弧状,设有东、西、南三门,南门景曜门、西门瞻云、东门称夹道门。城外有护城河,深二丈,宽一丈五尺。此为旧城。明万历四年(1576)又建起一座,周六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也设有东、西、南三门,东门宾阳门、西门左辅门,南门迎薰门又称小南门。城外护城河深阔相同,此称新城。新旧两城紧密相连,中间仅距几十米,两边城墙高大,之间显出逼仄,形象称为夹道。旧城的景曜门、瞻云门,新城的宾阳门、迎薰门,面向东西南三面,这四座城门建有门楼和瓮城,利于防卫,美观壮丽。最初兵民混住,建起新城后,兵民分开。旧城为文城,有知县、典史等地方行政官员办公。新城为武城,明代时曾为蓟辽总督所驻,级别至高,后来改为参将,至清初改为都司。到了清末,无武可用,新城没有了军队,民国《密云县志》上记,“新旧两城统归知事管辖”,两座城池均由地方官员管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并排地建两座城是个什么思路啊?既然有水,那么夹河设两座城不好吗?--- 既增强互为犄角的功能,有能有效地利用水运。
【旅游趣事】:
从这儿下公交车,目标是“十面碑”。所有网站上都写着“在密云新城东门大街的八蜡庙中”,可在所有的地图上又找不到。得了,去看看就知道了 --- 反正看不见碑,还看不见城墙吗?人家公交站名都叫“密云老城墙”。果然,下车后一抬头就看见了城墙。拍了两张照片,就过了马路,跟人家打听“八蜡庙”。还别说,我找人找的还是挺准的 --- 还真是当地人。不过他的回答令我失望“我从小在这儿长大,没听说过这儿有庙啊!”不但如此,他还找了个旁边同样口音的人“验证”了一下他的说法。既然这么说,咱也别费工夫找了,道过谢,就往北溜达,想从城后街奔云启公园。刚拐过弯,就发现马路对面还立着一段城墙,这应该是北城墙,比刚才见到的东城墙要长不少。得了!这就算是“补偿”吧!
北京
(2015. 11. 10)
古刹长河畔
行宫都城边
佛居佛处
【景点介绍】: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万寿寺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占地三万余平方米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等,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大禅堂后建有三座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山,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殿,山后为御碑亭。
万寿寺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5万余件,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贴、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
【历史背景】:
万寿寺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为万寿寺,主要收藏经卷。
清朝顺治二年、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六年以及光绪二十年都重新进行了修葺。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後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
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慈禧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现大钟寺内的钟王“永乐大钟”原在万寿寺中。
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用作东北难民子弟学校。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